稗子的前世今生:从主食到害草的转变

稗子的前世今生:从主食到害草的转变
稗子 , 这一在农村极为常见的草本植物,尤其在水稻田间更是屡见不鲜 。身为湖南人的笔者,在家乡种植水稻的岁月里 , 便时常与这种植物相遇 。稗子幼时与水稻苗相伴而生,难以分辨彼此 。唯有待其孕穗之际 , 方能清晰辨识 。昔日家中种植水稻时,笔者曾随父亲深夜除草,只因稗子乃是稻田中常见的有害杂草 , 它与水稻争夺养分,抑制后者的生长,从而引发减产,因此深受农民朋友的厌恶,一经发现便会连根拔除 。
【稗子的前世今生:从主食到害草的转变】正如麦田中的雀麦、节节麦一般,稗子与水稻在早期难以辨别,直至中期方可辨认 。稗子分为水稗与旱稗 , 顾名思义 , 前者生于水中,后者则在地里生长,实则二者乃同一种植物 。稗子又名稗草,其名称的由来与其记载时期息息相关 。稗子最早见于春秋末期,彼时已非主要粮食作物 , 因口感差、米质不佳及脱粒困难等原因,沦为地位最低的农作物,故得名稗 。《本草纲目》中有云:“稗乃禾之卑贱者也,故字从卑” 。然而 , 早在一万年前,远古人类便以稗子为主食 , 浙江上山遗址出土的稗、稻遗存便是明证 。时至今日,全球种植稗子之地寥寥无几,多为野生,即便有人种植,亦多用作饲料而非食用 。
稗为禾本科、稗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秆基斜生或弯曲,表面光滑无毛 。叶片扁平 , 花期在夏季,圆锥花序,果期自7月至8月,成熟期略早于水稻 。《救荒本草》中描述稗子有两种:“水稗生水田边,旱稗生田野中,今皆处处有之 。苗叶似子,叶色深绿 , 脚叶颇带紫色 。梢头出扁穗,结子” 。稗子遍布全球,常见于稻田或沼泽地,堪称农村常见草本植物的代表 。
常言道 , 农村无杂草,善用皆为宝 。尽管稗草已成为人们的心头大患,但其价值仍不容小觑 。稗子主要有三大用途,农民朋友需了解:下次遇到稗子时,可将穗带回家,用途广泛 。首先 , 稗子种子可替代粮食食用 , 成熟后可收获种子,去壳即为稗米,可作为远古时期的主要粮食,可煮饭、熬粥,亦可磨成面粉制作面食 。明代《救荒本草》记载:“救饥,采稗子捣米,煮粥食,蒸食尤佳 。或磨作面食皆可” 。其次,稗子茎秆可用于造纸,亦是优质牧草,我国部分地区有人专门种植稗草用于青储饲料 。最后 , 稗草种子具有药用价值,根、幼苗可用于凉血止血,稗米(稗子)能益气、健胃 。《本经逢原》记载:“稗米浓肠胃济饥,其苗根治金疮血出不止,捣敷或研末掺之,其血即止” 。《本草纲目》亦有云:“稗米辛、甘、苦、微寒、无毒 。益气、健胃,苗、根捣敷或研末,可治刀伤出血” 。由此可见,虽为农村著名害草,稗子并非一无是处 , 恰如农谚所言:“农村无杂草,会用的皆是宝”,农民朋友,您了解了吗?至此,今日的分享暂告一段落 。大家对稗子有何了解?是否见过稗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