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孩子是最大的软肋
本文原始标题是: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 , 孩子是最大的软肋
走进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宁和医院的大厅 , 首先会经过预检门诊 , 再往里走 , 位于大厅的左侧是四个发热门诊的诊室 , 每个诊室门上都写着“严格执行一人一诊” 。
在这里 , 你最可能看到的就是刘曦媛(化名)的身影 。 作为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 , 一个大约10平米的小房间 , 几乎是她每日的活动区域:对每一位来就诊的病人进行检查 , 并在一天工作结束后 , 将当日的数据进行筛查上报 。
截至《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发稿 , 作为河南省的“南大门” , 信阳市已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2例 。
当下 , 疫情防控工作仍在持续 , 而那些仍然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的工作以及状态如何?
为了解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 《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联系到了刘曦媛 , 听她讲述在抗“疫”过程中的那些“小事” 。
#国际金融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 , 孩子是最大的软肋//
顾不上想危不危险
大年三十的晚上 , 刘曦媛接到医院的电话后 , 年夜饭还没顾得上跟家人吃 , 便匆匆收拾了行李 , 奔赴新冠肺炎抗疫第一线 。 随着疫情形势的愈发严峻 , 信阳市潢川县决定临时成立宁和医院 , 用于集中收治发热和疑似病人 。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 刘曦媛表示并没有多想 , 医生平时的工作本就很繁忙 。 “收到通知后 , 大家积极性比较高 , 都自愿报名上一线 。 当时顾不得想危不危险 , 疫情发生的太过突然 , 猛一下那么多病人出现 , 想的还是赶快控制住疫情 , 让传染降至最低 。 ”
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 , 在这次战“疫”中 , 刘曦媛在发热门诊把关 , 驻守着医院的第一道防线 。 人多的时候 , 医院会排起长队 , 刘曦媛每天需要面对100多位病人 。 “病人过来后 , 会先登记详细信息和具体发热症状 , 特别是是否有疫区接触史 , 测量体温;然后到发热门诊就诊 , 我们会对其进行比如抽血、查血常规、拍胸片来进一步地筛查 。 ”
#国际金融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 , 孩子是最大的软肋//
▲ 医护人员在观察拍摄的胸片
至于是否决定将病人收治住院 , 刘曦媛表示会根据三个标准来判断:第一 , 看是否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 即有没有去过武汉 , 有没有直接或间接与武汉人员接触;第二 , 看是否有症状(发热等);第三 , 看CT检查情况 。
在基层医院 , 当手中没有检测试剂的时候 , CT是对于医生判断病人情况的最重要标准 。 “如果确认病人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核酸检测 , 我们会将资料上报给医院的专家组 , 向县里的疾控中心报备后再让人来统一采血取样 , 送到市里去检查 。 ”刘曦媛如是说 。
不过在就诊时 , 刘曦媛等在内的医生也碰到过一些隐瞒武汉接触史的病人 。
“有病人过来就诊时带有发热症状 , 当询问是否有疫区接触史 , 他回答说没有 。 但我们拍完CT后发现 , 他有典型的毛玻璃样改变 , 而后再拿着‘证据’来反问病人时 , 他就承认了 。 ”刘曦媛说 , “有些人一开始没有意识到此次疫情的严重性 , 他觉得自己只是跟对方吃了个饭 , 不认为这是接触史” 。
刘曦媛告诉采访人员 , 刚开始碰到这种情况会有点手足无措 。 “但后来 , 我们通过不断摸索来完善 , 多询问病人、多沟通 , 告知他们如果隐瞒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另一方面 , 我们自己在问诊时会更加仔细地检查 ,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病例 。 ”
“仪容”很重要
“先是(戴)帽子、口罩、鞋套、防护服、防护面罩 , 最后戴手套 。 ”每次穿戴“装备”前 , 刘曦媛都会在心里这样默念 。
#国际金融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孩子是最大的软肋。为了保证防护措施的严密性 , 医护人员每天都会严格执行这种穿戴顺序 。 有时候 , 他们也会相互帮助对方检查“仪容” , 看看是否有漏掉 。 刚开始时 , 这种“全副武装”让刘曦媛不是特别习惯 。 “有时候戴了一个小时 , 就会觉得特别闷 。 但转念一想 , 病毒是无孔不入的 , 还是要做好防护措施 。 ”如今的她 , 也早已适应了自己的“新形象” 。
#国际金融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 , 孩子是最大的软肋//
#国际金融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 , 孩子是最大的软肋//
医院的岗位实行24小时轮班制 , 分为早、中、晚三班 。 奋战多日 , 刘曦媛“养成”了不喝水的习惯 。 考虑到现在医疗资源比较紧张 , 且医护人员穿的防护服都是一次性的 , 去一次洗手间 , 回来后全身的防护服都要重新换 。
“所以值班的时候 , 我基本上不敢喝水 , 尽量忍着不上厕所 。 ”刘曦媛笑言 , “一般到了下午5点多(我)就憋得不行 , 那也没办法 , 也要忍着 。 因为你多用了(一套防护服) , 可能别人就少了一套 。 实在憋不住 , 或者是特殊情况时 , 就会穿尿不湿 。 ”
考虑到消毒和安全问题 , 门诊室里没有办法放床 。 在执夜班时 , 有时候太困了 , 刘曦媛会在桌上趴一会儿 , 亦或是坐着眯会儿 。
#国际金融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 , 孩子是最大的软肋//
▲ 医护人员在长椅上休息
此外 , 由于长时间的全副武装 , 许多医护人员的脸上和手上都会留下些许印记 。 有时候脸被口罩勒的比较紧 , 就会起水泡;有的人也因长时间戴着手套 , 反复消毒后手因过敏而肿胀 。 “虽然比较辛苦 , 但大家精神头整体都不错 , 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会互相鼓励 , 也不存在谁干的多 , 谁干的少 , 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拧成了一股绳 。 ”
#国际金融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 , 孩子是最大的软肋//
▲ 因反复消毒而肿胀过敏的手
妈妈去跟病毒“打仗”了
在医院 , 刘曦媛是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 。 脱下防护服后 , 她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
刘曦媛有一个五岁多的女儿和一个三岁多的儿子 。 从大年三十到现在 , 她一直都没有回过家 , 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着 。 尽管工作辛苦 , 但她坦言 , 两个孩子是自己最大的“软肋” , 是让人放心不下的牵挂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那天走的时候我告诉他们 , 妈妈要到一线跟病毒‘打仗’去了 , 这样你们也能更安全 。 前两天我还跟婆婆打电话 , 她说女儿每天都在自觉地练字、画画和练琴 , 儿子也很乖 。 ”
#国际金融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 , 孩子是最大的软肋//
▲ 刘曦媛的朋友圈
#国际金融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 , 孩子是最大的软肋//
▲ 女儿发给刘曦媛的画
“医护人员的孩子都比较懂事 , 可能跟我们自己的工作也有关系 。 平时我也是有事就走了 , 他们慢慢也就习惯了 , 一般女儿还会帮着安慰她弟弟 。 想到这里 , 我就觉得挺心疼的 。 ”刘曦媛说 , “现在也可以视频通话 , 但是看到了就会更想他们 , 所以视频的也比较少 。 而且 , 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 , 脱下防护服后已经很累了 , 就直接休息了 。 ”
在跟采访人员交谈中 , 刘曦媛坦言一直都很想家 。 “但现在是非常时期 , 什么时候疫情过去了 , 家才是我们的港湾 。 ”
在采访最后 , 当问及疫情过去之后的打算 , 刘曦媛想了一下说 , “最想做的就是跟家人在一起 , 做做饭 , 上上班和休息 , 回归最简单、自由、健康、平和的日子 。 ”
当采访人员最开始联系上刘曦媛时 , 她说 , “其实没有什么太特别的 , 我只是跟我身边的人一样 , 做了我应该做的 ,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宣扬的事情 。 ”
诚然 , 刘曦媛只是目前众多医护人员的一个缩影 。 在这场疫情爆发后 , 无数的白衣战士告别亲友 , 奔赴最前线 , 多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 在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中 , 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 做着自己的“小事” , 却守护了我们的“大家” 。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刘曦媛提供
#国际金融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孩子是最大的软肋。采访人员 杨紫薇
- 莱州新视界■新闻特写:“00后”的孩子长大了
- 「证券时报」特写 | 对话信阳一线医生:顾不上想危不危险,孩子是最大的软肋
- 【每日经济新闻】鲜花敬挽、哨声嘹亮 对话李文亮父母:学医是他的志愿,他喜欢这个
- 「澎湃新闻」对话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孩子们是我的希望
- 「轩轩扒娱乐」原创海绵宝宝:那些特写镜头,看完简直头皮发麻,密集恐惧症的慎看!
- 咸素媛跟育儿师控诉陈华,情绪失控了,育儿师:这是母子间的对话
- 和肚子里的胎儿说话,准妈妈须知5点对话“技巧”,切忌过于随便
- 爸爸和儿子的幽默对话!值得存五十年
- 爸爸和宝宝每天睡觉前都对话,虽然大家听不懂,但场面却很温馨
- 年龄差10岁的兄妹,一言不合就干仗,听到他们的对话,妈妈笑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