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姐育儿信箱】宝宝为啥老是泪汪汪?
本文原始标题是:宝宝为啥老是泪汪汪?
洁姐育儿信箱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王维洁 主治医师
“医生 , 我们家宝怎么老是眼泪汪汪的 , 还有眼屎 , 是眼睛发炎了吗?”门诊中好多这样的家长提问 。
那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宝宝鼻泪管堵塞惹的祸!
所谓七窍相通:七窍指身体七个孔窍(目、鼻、舌、口、肛门、耳、尿道) 。 眼睛通过鼻泪管和鼻子相通 , 鼻泪管一端开口于下眼睑内侧 , 另一端开口于鼻腔粘膜 。 我们大哭时一把鼻涕、一把泪就是因为眼鼻相通所致 。 若鼻泪管的下端出口被先天性的一层薄膜封闭或因上皮碎屑堵塞了泪道,这样正常分泌的眼泪就不能通过泪道通过鼻泪管排出到鼻腔 , 眼泪的一条流出道路堵塞 , 就只好停滞在眼眶中从面颊上流下来 , 形成宝宝老是眼泪汪汪的现象 。
【洁姐育儿信箱】宝宝为啥老是泪汪汪?//
新生儿泪囊炎又称先天性泪囊炎 , 是由于鼻泪管不通畅 , 泪液和细菌潴留在泪囊中 , 引起继发性感染所致 。 临床表现为溢泪 , 结膜囊有少许黏液脓性分泌物 , 泪囊局部稍隆起 , 内眦部(眼睛内侧靠近鼻梁处称为内眦部)皮肤有时充血或出现湿疹 , 压迫泪囊区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溢出 。
宝宝眼泪汪汪、有眼屎看着好难受的样子!家长急得团团转 , 儿童眼科就诊滴眼药水 , 怎么不见明显效果?眼科医生要求探通泪道家长又顾虑重重 , 害怕探针对孩子造成伤害 , 看着怪吓人的 。
其实解决问题还是要从问题的源头来解决 , 管道的堵塞早期疏通是关键 , 家长早期帮宝宝做鼻泪管按摩 , 既简单又有效 , 方法和力度的掌握非常重要 。
鼻泪管按摩方法:
家长修剪指甲 , 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洗净双手 , 在孩子患侧眼睛鼻梁内侧眼角处 , 按压鼻梁外侧 , 指腹稍稍用力 , 之后从内侧眼角处由上向下顺序往鼻梁下方进行适度的泪囊区按摩(内侧眼角鼻梁处按一按、按一按 , 再由上往下按摩) 。
按摩时手指不要在皮肤上滑动或搓动 , 而是用拇指紧贴皮肤将力用于皮下的泪囊区 , 要有一定的力度 , 使之由上而下的滑动与按摩 。 这样的有效按摩每天可进行3-5次 , 每次按压时间大约10秒左右 , 根据每个宝宝的耐受程度 , 哭闹剧烈时暂停安抚一下 。
门诊中好多家长不敢给宝贝做鼻泪管按摩或按摩太过轻柔(宝贝这么柔弱 , 下不了手 , 按摩犹如蜻蜓点水般意思、意思) , 从而导致宝宝继续眼泪汪汪 。 也有家长索性不按摩要求医生开药使用 , 但是用药只是治标不治本 , 管道还是继续拥堵 , 病情依旧反反复复 。
如果通过正确的方法按摩宝贝眼部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进一步加重 , 请儿童眼科及时就诊 , 防止延误诊断和治疗 。 通常儿童眼科的治疗方法有:
1、 局部用药:泪囊炎时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 宝宝眼屎增多、泪囊炎时需要消炎 , 同时进行鼻泪管按摩 。
2、 泪道冲洗:用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冲洗针头 , 自泪点(下眼睑靠近鼻侧的小孔)进入泪小管注入生理盐水 , 将薄膜冲破 。
3、 泪道探通术:用探针将薄膜刺破 , 使泪道通畅 。
【洁姐育儿信箱】宝宝为啥老是泪汪汪?。4、 特殊治疗:极少数患儿是由于骨部的狭窄或鼻子的畸形造成泪道堵塞 , 这样就要考虑用其他手术方法来使泪道通畅了 。 如果不及时给宝宝通泪管 , 有可能引起泪囊周围组织发炎或形成泪囊瘘 , 这是一种极不容易彻底治愈的瘘管,还会影响孩子的容貌 ,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泪管堵塞 , 应该及早去正规眼科医院就医 , 避免误诊误治加重病情 。
【洁姐育儿信箱】宝宝为啥老是泪汪汪?。老乡见老乡 , 两眼泪汪汪 , 宝宝还小没啥老相识 , 这泪汪汪是有原因的 , 早发现、家庭按摩、及时就医治疗 , 让眼睛这心灵的窗户不要挂上雨帘子 。
完待续 , 洁姐将陆续发布:妈妈 , 宝宝我太南了! 敬请期待 , 不见不散 。
如想提问 , 点击
原文
洁姐将在微博中回复大家
支持原创 , 如有转载 , 请标明出处;
- 「靠谱育儿说」孩子睡觉不老实别以为是热的!3种表现说明是脾虚,家长别搞错了
- #靠谱育儿说#告诫:别再给孩子吃豆浆油条了!3类早餐易伤脾胃,家长别不在意
- 「母婴和育儿」原创宝宝鼻腔深处有鼻屎,尝试各种方法后,最后这样做成功了
- 「母婴和育儿」原创宝宝和大人睡?给宝宝睡婴儿床?到底哪个选择才是对的?
- [樱桃育儿经]雨水过后,这3样东西要“扔掉”,很容易让孩子积食不长个!
- 『育儿趣乐园』“黑名单”饮料成娃的最爱,3种饮料孩子经常喝,伤脾胃还不长个
- 每日说育儿知识■孩子免疫差,家长记好“不睡2觉,不吃2物”,强娃脾胃不生病
- 【育儿之百科全书】立春过后,又是“猛长期”,家长做好3件事,孩子蹿高一大截
- #育儿房间#原创儿童已成白血病高发群体:这些水果“隐患”,最好少给孩子吃
- [育儿房间]原创“妈妈,我蛋蛋疼”,本以为孩子只是磕到了,谁知差点出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