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生病”文化之痛


儿歌“生病”文化之痛

----儿歌“生病”文化之痛//---- http:// //

画里话外

儿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 可现在适合孩子听的儿歌太少 , 尤其是新创作的儿歌 , 部分作品歌词无趣无味、三观陈旧 , 有的还带有物质化的倾向 。 为此 , 业内专家呼吁 , 不要把成人的物质化倾向过早传导给孩子 , 请多给孩子留一点纯净的空间 。 (8月15日《北京日报》)

要么是太成人化、物质化的流行歌曲 , 要么是格调不高、缺乏品位的灰色儿歌 , 适合孩子唱的儿歌太少、儿童歌曲创作断层与失语 ,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 要想改变这个现状 , 亟须多方发力 。 比如 , 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 , 也可考虑设立儿歌创作基金 , 全社会包括学校都应积极为儿歌创作与传唱搭建平台 , 可组织儿歌演唱会、校园歌咏比赛等宣传推广活动 , 让更多优质儿歌流行开来 。

有道是:儿歌创作非“快餐” , 缺少营养“毁三观” 。 金钱物质当剔除 , 写出精品伴童年 。 另有诗为证:阿门阿前葡萄树 , 童谣传唱千万户 。 祖国花朵要成长 , 呼唤精品来呵护 。

文/胡彪 诗/樊耀文、心雨 题/泥河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