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式蛙泳的几个学习技巧,与传统蛙泳技术大不同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波浪式蛙泳的几个学习技巧 , 与传统蛙泳技术大不同

匈牙利人内吉是波浪式蛙泳的发明者 。 他认为 , 在波浪式蛙泳技术中 , 肩的动作轨迹是对称的波浪型 。 也就是说 , 波浪呈对称形起落 , 在呼吸后没有突然的下落 。 腿的动作也很关键 , 一定要在恰当的时机配合上体的前冲 , 完成被阿本什克称为“猫扑”的动作 。 如果蹬腿太晚 , 双肩会然下沉 , 在原本应该对称的波浪上就会突然形成一个凹槽 。 传统蛙泳技术与波浪式蛙泳技术的区别就在于此 。

重点

第一:提肩

在传统蛙泳技术中 , 移臂是在水下较深处进行的 , 从而造成了较大阻力 。 但波浪式蛙泳却不同 , 它的巧妙之处在水面以下的动作 。 通过适当的用力使背部凹陷 , 就可以将上体提出水面 , 只有腰腿部还留在水中 。 这样就使阻力大大减小 。 当手臂开始前伸时 , 背部从下凹转为拱起 。 如果与蹬腿恰当地配合 , 就能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 背部姿势的这种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 背部凹时 , 手快速而有力的内划使头和躯干高高地升起水面;而背部的上拱与蹬腿的配合使手和身体前冲 。 阿本什克补充道:由于背部的下凹 , 使身体提起到足以向前扑跃的高度 , 然后开始蹬腿 。

第二:重心

内吉发现 , 能够用波浪式蛙泳使身体向前扑跃的运动员的重心是很稳定的 , 基本保持在水下4或5英寸(即约10到13厘米)处 , 而不是上下起伏 。 巴罗曼与内吉的观点是一致的 。 他在与作者的通信中说:有一点非常关键 , 即在整个动作周期中 , 髋部几乎没有上下起伏 。 当然 , 有时上下起伏是难免的 , 但这正是大赛中冠军和第五名的区别 。 如果髋部起伏 , 重心就会移动 , 这样就造成了做功的浪费 。 巴罗曼和罗萨的技术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 。 而这种区别就造成了0.5到1秒的差距 。 由于罗萨髋部的起伏较大 , 他做的多余的功就多 。

技术要点

第一:与传统蛙泳的“划水—蹬腿”配合节奏不同 , 波浪式蛙泳的配合节奏是“划水—前冲—蹬腿” 。 前冲是波浪式蛙泳的独特之处 。 它发生在划水和蹬腿之间;手和前臂正好在水平面上并与水面平行快速前伸 。

第二:划水和移臂的开始部分背部下凹;前冲时背部上拱 。

第三:波浪式蛙泳与传统蛙泳的显著区别在于 , 当身体持续向前滑行时 , 头和躯干上部离开了水面 。 身体最宽的部分—肩部提出了水面 。 此外 , 双肩拱起至几乎碰到耳朵 , 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保持身体的流线型 。

第四:前冲的动作好象运动员将自己的身体向前抛掷出去 。 巴罗曼认为背部的拱起有助于他在前冲中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

第五:正确的蹬腿时机是极为关键的 。 当手臂前伸到3/4时开始蹬腿 。 蹬腿的方向是直接向后 , 没有向下的分力 。

第六:完整的动作周期中 , 为了节省能量 , 并保持身体的动量 , 髋部上下起伏的幅度很小 。

注意事项

波浪游、波蛙、蛙臂蝶泳腿、蝶泳 , 这几式以胸背腰髋为要点 。 练习时相辅相成 。 学好波蛙 , 在有平蛙基础上 , 掌握躯干部胸背腰髋的波浪游进规律 , 配合窄膝蛙腿 。 组合练习形式有蛙臂蝶泳腿 。 蛙臂蝶泳腿练习对波蛙和蝶泳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 甚至可以蛙蝶同练 。

(图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原文进入游泳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