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宝藏:土茯苓的四大妙用

探索农村宝藏:土茯苓的四大妙用
农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大山之中孕育了无数珍贵的草本植物 。每逢秋冬季节 , 农民朋友们在忙碌之余,也会抽空挖掘出不少珍稀食材 , 比如冬笋和野山药,它们都是烹饪佳肴的上佳选择 。然而,在这片土地上,除了上述两种野生珍品外,还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宝贝——土茯苓 。
对于经常上山劳作的农民朋友们来说,土茯苓并不陌生 。这种植物在山中随处可见 , 但要找到大小适中的土茯苓并非易事 。传说中,土茯苓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禹余粮” 。相传在大禹治水时期 , 食物短缺之际,他发现了这种植物的块茎,并以此充饥,因此得名 。
土茯苓,又名冷饭团、冷饭头、过冈龙、毛尾薯等,但它的正式中文学名是光叶菝葜 。我们常说的土茯苓,实际上指的是光叶菝葜的地下块茎 。土茯苓属于菝葜科、菝葜属,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攀援灌木 。其地下块茎肥大,呈近圆柱形或不规则条块状,有结节状隆起,质地坚硬,且有多数须根 。茎部光滑无毛,带有清晰的斑点;叶片革质,呈狭椭圆状披针形 。花期在夏秋两季(5月至11月),花为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呈绿白色;果期则在春冬两季,结出球形浆果,成熟时为黑色 , 表面覆有白色粉霜 。
据《草本述》记载:“土茯苓 , 俗名冷饭团 。楚蜀山峰中甚多,蔓生如纯 , 茎有细点 。其叶不对 , 状颇类大竹叶 , 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状如菠萋而圆 。其大若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有赤白二种” 。如今 , 土茯苓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尤以南方为主 。在湖南深山的林中或灌木丛中,这种植物随处可见 。
尽管土茯苓在南方较为普遍,但其价值不可小觑 。它具备以下四大作用,值得农民朋友深入了解:

  1. 食用价值:土茯苓的地下块茎富含淀粉,可作为救饥时的口粮 。上世纪60年代,当地居民在粮食匮乏时 , 会挖掘其块茎充饥 。古籍《本草拾遗》和《救荒本草》均有相关记载 。
  2. 烹饪价值:土茯苓是煲汤的极品野货,深受南方人喜爱 。常见的汤品包括土茯苓绿豆老鸭汤、土茯苓红豆莲子汤等,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的功效 。
  3. 药用价值:土茯苓既是食材,也是药材,具有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等功效 。《本草正义》和《本草纲目》等典籍均有记载 。
  4. 泡酒价值:农民朋友们还会将土茯苓用于泡酒,搭配当归、白芍、黄芪等中草药,泡制半个月至一个月后饮用 。适量饮用可提高免疫力,发挥解毒、除湿的作用 。
【探索农村宝藏:土茯苓的四大妙用】综上所述,土茯苓在农村地区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农民朋友在野外发现土茯苓时,不妨将其挖掘回家,无论是煲汤、泡酒还是作为药材,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