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催眠的心理学理论,最重要的是心理暗示理论 。
【【催眠讲堂1】催眠的心理学理论】心理暗示 , 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行为心理学例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
人们发现,受暗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具有的心理属性 。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 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 。当人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各种蛛丝马迹,以迅速作出判断,这种捕捉的过程,也是受暗示的过程 。
如果暗示来自于受暗示个体以外的个人或者群体,我们就称之为外来暗示;如果暗示者和受暗示者同为一人,我们称之为自我暗示 。也有人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把暗示分为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无意识暗示与有意识暗示;言语暗示与非言语暗示等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总之,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 因为人们经常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
我们接受暗示的能力叫做受暗示性,影响暗示的主要因素是受暗示性 。受暗示性高低是因人而异的,通常我们说的催眠感受性也跟受暗示性有密切的关系,受暗示性的程度高的人催眠感受性也会相对比较高 。
影响受暗示性的因素还有可能来自于暗示者的特征,例如,暗示者的性别、年龄、知识、地位、威信等各个方面条件 。也有可能来自于受暗示者的特征,例如困难来临时人们会不不自觉的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相互安慰:“过去了 , 快过去了,很快就会过去 。”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 。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 。这个美景就对人构成一种暗示 , 它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
自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 南锡学派的代表人物,伯恩海姆和里保尔特把对催眠的研究转向心理方面,提出了“暗示感应说”以来 , 暗示理论可以说成了催眠最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之一 。实践证明,消极被动的暗示能破坏人的机体生理功能,扰乱人的心理和行为;而积极,正面的暗示能纠正被扰乱、被破坏的心理和行为 , 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 。所以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催眠,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给予被催眠者以积极而正面的心理暗示 。
2007年,在柏林举行的国际医学磁共振研讨会上,德国汉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了对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安慰剂”行为心理学例子,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这一研究从生理学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 , 即心理暗示对于病人的潜在积极影响 。
小伙伴们欢迎大家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帐号或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 一 【远离欺凌 快乐成长】校园欺凌那些事儿
- 与心灵相约 和健康同行 做纯净心灵与一生幸福的守护者
- 旅居首站:我为何选择版纳
- 穿泳衣要穿内衣吗
- 糯米粉和面粉的区别
- 冰箱结冰怎么办
- 西葫芦怎么做好吃
- Linux版本怎么选择
- ?妇科医生是男的好尴尬
- 新能源汽车报废政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