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纤之父去世!曾两度从大学退学,在厕所旁拉出第一根光纤

文/潘彩霞
1972年底,湖北省图书馆 。武汉邮电学院教师赵梓森心情激动,他从一本过时的杂志上看到,华裔科学家高锟提出了把光纤应用于通讯的理论,而且 , 美国人已经成功拉出三根玻璃光纤 。
“我相信我也可以做出来!”
然而,“用一根细如头发的玻璃丝实现通信”被当作天方夜谭,从此,在一片质疑声中 , 赵梓森走上了追光之路 。
从拉出第一根光纤到光纤走进千家万户,今天 , 几亿用户都要感谢他 。
2022年12月15日,赵梓森去世,享年90岁 。
赵梓森
01
1932年初,赵梓森诞生于上海一个清贫之家,父亲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 , 母亲从早到晚踩缝纫机做衣服 。尽管经济拮据,但母亲重视教育,她的梦想是:让孩子们都能上大学!
赵梓森的童年是在日寇铁蹄下度过的 , 小小年纪便尝尽了亡国奴的滋味 。
有一天,两个日本人拿着带刺刀的枪冲进家中 , 一顿打砸抢之后,还强迫全家人跪在马路上 。
枪炮声中,他逐渐意识到,只有祖国强大 , 人民才能不受欺侮 。
靠着父母勤劳节俭,赵梓森的学业没有间断,可是 , 先天不足导致经常生病,记忆力也很差,像英语、地理、历史这类需要背诵的科目 , 他全都不及格 。
那时,他最擅长的就是“玩”,没钱买玩具 , 他就自己制作,别人扔掉的,他就捡回家细细琢磨 。没想到,还真玩出了名堂 。
14岁时,赵梓森做出了一架模型飞机,恰逢上海市组织学生模型飞机比赛,意料之外,他竟获得名次 , 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吴国桢亲自为他颁了奖 。
少年赵梓森在制作模型
此后,赵梓森更加醉心于发明创造,氢气球、小马达、小提琴 , 五花八门 。
有一次,他还组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作品完成后 , 他兴致勃勃地带着弟弟爬上屋顶去收信号,结果,失败了 。
后来他才知道 , 收音机需要的是氧化亚铜半导体,而他敲碎矿石用火加热后,得到的只是氧化铜 。
在“玩”中,赵梓森的学习兴趣大增,数理化成绩变得非常优秀 。可是,因为偏科严重,他只勉强上了一所很差的高中 。
1949年光纤交换机删除zone命令,赵梓森参加高考,怀着振兴祖国农业的志向,他被浙江大学农学院录取 。可是没多久,赵梓森就懊恼不已,“自己根本不是念农学院的料!”
痛苦之余,他请求母亲,想要退学重考 。尽管家中有八个孩子上学,负担很重,但母亲还是毫不犹豫地支持了他 。
1950年,赵梓森被复旦大学录取,结果却仍旧不如人愿,“报的是物理系,因为成绩没达到,被录取到了中文系” 。
因为对读写没有兴趣,他整天忧心忡忡 。还是开明的母亲尊重了他的想法,允许他再次退学,转入私立的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学习 。
这一次,赵梓森如鱼得水,门门功课优秀 。更幸运的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大同大学并入公立的上海交通大学,母亲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 。
童年赵梓森(右三)与家人
02
1954年,赵梓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武汉电信学校,成为一名中专教师 。
个头不高,青涩未褪,看上去还只是个大孩子,对他能否胜任教学,校长的目光中透着怀疑 。
由于教室和课程已经排满,赵梓森被暂时安排到实验室工作,这正中他的下怀 。
不久,领导对他刮目相看:“没想到你这个小孩子实验做得这么好!”
【中国光纤之父去世!曾两度从大学退学,在厕所旁拉出第一根光纤】就这样,赵梓森负责起了四个实验室的工作 。然而,真刀真枪一上?。?他这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严重不足,学生用的苏联教材 , 他完全看不懂 。
为了弥补差距,教课之余,赵梓森开始自学,从大学到研究生的课程,一门门苦学 。后来,他的教学水平远超其他老师,他所代的班级,平均分数始终保持第一 。
“新中国刚来到 , 需要大建设,你只要有本事,就一定有事情可做,有大事可做 。”
1969年,赵梓森等来了大事 。那年,国家邮电部将“大气激光通信项目”交给武汉邮电学院,这一项目早已在北京立项,只是因为缺少仪器,进展缓慢,尤其是平行光管 , 要一年后才能到货 。
赵梓森爱搞科研,名声在外,他被委以重任,成为项目负责人 。他把天线搬到屋顶,用太阳光代替平行光,几天后就有了进展,一年后 , 通信距离已经从最初的八米跃升到十公里 。
全院上下兴高采烈,只有赵梓森情绪低落 , “我很清楚,我们的技术并不是全天候的 , 遇到雨雪天气就会失灵光纤交换机删除zone命令,这根本不能用于邮电通信,还得另找他法 , 总不能一下雨下雪老百姓就不打电话吧!”
苦恼时,他就和妻子范幼英一起,带着小提琴来到江边,迎着风 , 拉一曲,在舒缓的音乐中,在妻子的陪伴下,重拾信心 。
一个偶然机会,赵梓森听说美国在研究光纤通信,带着兴奋,他跑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得知美国已经耗资三千万美元成功拉出三根玻璃光纤时,他立刻向领导打报告 , 提出要研究光纤通信 。
“玻璃丝怎么能通信?赵梓森你不要胡搞,要花几千万,你负得了责吗?”大会上,有领导对赵梓森动了怒 。
赵梓森没气馁 , 一遍遍说服,个别领导动了恻隐之心 , 同意让他试试 。
那时,国门紧闭 , 没有资料,没有设备 , 没有技术,也没有钱 。
在实验楼厕所旁边的一间清洁间里,几个年轻人自发地聚在一起 。从仪器到原材料,一切都是自制的 。
条件简陋,实验常常伴随着危险,赵梓森总是走在最前面,他的理由是:“我已经结婚生子,你们还没有成家 。”
果不其然 , 一次做实验时,四氯化硅在室温下沸腾,瞬间喷入赵梓森的右眼,产生的氯气使他晕倒在地 。
送到医院后,医生没有见过这种情况,束手无策 , 苏醒过来的赵梓森于是指导医生,先用蒸馏水冲眼睛,然后再打吊针 。后来,被问及当时有没有害怕时,他回答说:“科研要有献身精神 。”
种种艰难没有阻挡前进的步伐 , 两年多后,靠着土设备、土方法,中国第一根玻璃光纤诞生了!
不久,邮电部下发文件:光纤通信被列入邮电部重点项目 。当赵梓森提出开光纤工厂、做数字通信的设想时,院长一口答应:“听你的!”
03
光纤通信步入正轨后,赵梓森负责邮电部“八二”工程,即要在1982年建设中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线路 , 让老百姓能够打通电话 。
那段时间,赵梓森和同事们随时待命,因为仪器少 , 缺乏检修经验,只要有故障,同事们就会全员出动 。一辆额定八人的面包车里,经常挤满二十多个人,连夜奔波在武汉三镇 。
检验的那天到来了,当清晰的声音从汉口传到武昌时,从北京来的领导激动地说:“听得很清楚!”
从此,电话告别了模拟信号时代,中国的光纤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
随着光纤通信架设工程的不断增加,光纤必须大批量生产,为此,赵梓森远赴国外寻求合作 。
历经几年的调研和艰苦谈判,1988年,中国与荷兰合资的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在武汉宣告成立 。
在赵梓森团队的指导下,二十多年后 , 这一龙头企业,逐渐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行业领军者,也由此 , 中国成为世界光纤制造大国,被世界瞩目 。
多年来 , 赵梓森全面布局,成为光通信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 。1995年,他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荣誉和光环加身,他成了名人,一次去张家界时,有人认出了他:“这是赵梓森,搞光纤的!”
而他自己最欣慰的是,“老百姓能用中国的光纤打电话 , 这种高兴不是用钱能买来的 。”
04
“美国有硅谷,中国也应该有个光谷!”2000年,赵梓森联合二十六位专家共同呼吁,希望光谷落户武汉 。
一年后,“中国光谷”正式诞生 , 赵梓森担任了首席科学家 。
“既然国家给予我院士的荣誉,那么我就应该用毕生的精力去为祖国的光通信事业服务 。”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里 , 他丝毫不觉得累 。
尽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 , “中国光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电子产品研产基地,但是赵梓森心里很清楚,在技术指标方面 , 中国与美国、日本最顶尖的公司还存在差距 。
“我尝过当亡国奴的滋味,深知只有科技强大了 , 祖国强大了,才不会被欺负 。”
为了这个创新,耄耋之年时,他还坚持走路上下班 , 坚持奔波在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为企业的技术发展规划、科研项目的审查提出参考意见 。
四十年大跨步,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不仅实现了几十亿人同时通话,还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 。
在光纤通信史上,赵梓森书写了一段中国传奇 。尽管被称“中国光纤之父”,但他却很淡然:“就是我不搞光纤 , 也会有别人搞光纤,我只是先走了一步而已 。至于当不当‘父’,只要我做的事情能对老百姓和社会有用,我就很高兴了 。”
追逐着这一束光,赵梓森去了,去往天堂的路上 , 一定有光芒万丈 。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