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人的“年味”

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我的家乡安徽省宿松县,民间很早就流传着“大人望插田,伢儿(小孩)望过年”“冬至黄霜浪推沙,鱼回长江客归家”“有钱无钱 , 回家过年”等谚语 。为了过上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 过去 , 我们这里的人从腊月初八起,就开始忙“年事”了,打扬尘、办年货、打豆腐、做年粑、熬糖、杀猪、杀鸡鸭、腌腊肉、打鱼面……直到除夕前,仍忙着贴春联、祭祖、守岁等 。这些习俗的进行 , 让腊月的乡村处处洋溢着喜庆的年味 。如今,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迁居外地,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习俗已成为一种记忆,而做年粑、腌腊肉、打鱼面等习俗至今仍在家乡盛行 。
做年粑
过去,年前做年粑是我们这儿家家户户过年必不可少的一种“年事” , 也是迎接春节到来的一种标志 。
年粑又叫糯米粑 , 是用糯米粉和籼米粉掺和在一起做成,糯米粉的占比一般要多出三分之一 。用两种粉做出来的粑,又绵又脆,口感好 。揉粉是做糯米粑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揉粉必须要用开水揉 , 要趁开水散发在粉内的温度未予退却的时候,一鼓作气将粉团揉透,揉出一种质感,这样蒸熟后的粑表面就会光滑,吃起来有口感 。
过去,凡是农村做年粑的家庭,都会邀请亲朋好友或邻居过来帮忙,有负责揉粉的,有负责做粉团的,有负责执粑印的,还有负责搬蒸笼的 。粑印由木头雕成,里面刻着“喜”字或“寿”字;用它印出来的糯米粑,上面自然会印出“喜”字或“寿”字 。大伙儿一边忙着做粑,一边说着生活中的趣事,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满屋子里洋溢着欢乐的味道 。
糯米粑蒸熟后出笼时,人们会随便取出一个热粑 , 用一个手指头在粑中间一按,看中间是否显水迹,如有水则预示着明年春夏多雨水 , 如无水则预示着明年春夏少雨水 。粑的吃法很多,煎、炒、煮,任其所好,民间有“过年吃粑,人健旺些”的说法;糯米粑的保鲜、储存方法简易,只要用清水浸漂,经常换水可保持两个月左右不变质 。
过去,每逢过年,我们这儿除做糯米粑外,还做高粱粑、栗米粑、懒糍粑和状元糕,但做糯米粑的居民比较普遍 。
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年粑是过年做好的食品,走亲访友少不了它,给玩龙灯、送财神的人打赏更少不了它 。那时,农村家庭的男方都流行拿它作为到女方“上门”、“行节礼”的重要礼品;一筐筐糯米粑,不知成就了多少美好的姻缘 。
其实,一个小小的糯米粑,不仅承载着厚厚的历史 , 而且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更迭 。
腌腊肉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卖掉身体上肉过年图片,我们这儿的农村居民,几乎家家每年都养了猪,每到年底都要杀猪过年,经济困难的家庭,杀出来的猪肉会全部卖掉,家里一般只留猪脚、猪头和猪的内脏之类;杀猪的时间一般选择在腊月二十之后,猪杀好褪毛洗?。?并开膛取出内脏,割下猪头后,即放炮烧香祭管六畜的“五昌神” , 之后请乡邻和亲友“喝猪旺子酒” 。在我们老家,人们管猪血叫“猪旺子” 。
现在,在我们农村,养猪的家庭越来越少了,人们都是直接去集市上买肉过年,甚至连杀猪这样的场景也已经很少见了 。
腌制猪肉、鸡鸭鹅和鱼过年,是我们这儿传承至今的一种习俗 。过去,每到腊月,即使是经济条件再困难的家庭 , 哪怕是采取借款或赊欠的方式,都要购买数斤猪肉过年 , 还从中拿出一部分腌制腊肉 。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家非常穷 。每逢春节,父亲都只买七八斤新鲜猪肉过年 , 母亲拿出两三斤腌制腊肉 。春节期间,家里都是先将新鲜猪肉吃完,再吃腊肉;腊肉都是省着吃,每当家里来客人了,母亲才舍得割下一点炒大蒜 。两三斤腊肉 , 一般要吃到清明节 。
改革开放后 , 我们这儿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 家家户户在腌制腊肉的数量上有了成倍的增加,还流行灌腊肠;灌腊肠,就是用搅碎的猪肉灌香肠吃 。现在,市面上还有专门灌香肠的店铺;每到腊月,上店铺灌香肠的人络绎不绝;以前灌香肠的肠衣基本都是羊肠或猪肠,但有或多或少的腥味 , 如今市面上又流行用鸡场、鸭肠等来做腊肉肠衣 。
如今,寒冬腊月 , 走进我们这儿任何一个乡镇,或悬挂在屋檐下,或晾晒在竹竿上,或摆放在竹筐里的腊肉、腊鱼、腊肠,随处可见,成为惹人注目的一道风景 。
打鱼面
做鱼面,也是传承在我们这儿的一种过年习俗 。每年三九过后,沿湖居民都会趁晴朗天气忙着赶制鱼面,晾晒在太阳底下的一筐筐鱼面,成了当地腊月期间的一道独特风景 。
鱼面是用红薯粉和搅碎的鱼肉掺和在一起做成,共有十几道制作工序,沿湖居民几乎家家都会做 , 且都保持手工做鱼面的习惯 。用手工做出来的鱼面,味道纯正 , 营养丰富 。
一次,我去位于龙感湖湖边的一个渔村采访中 , 结识了一个名叫叶仁喜的老人 。老人说,他是吃着鱼面长大的 , 从祖辈起,家里每年春节就是不吃肉,也要做鱼面 。鱼面做好晒干后,都要拿出一部分来馈赠亲友 。春节期间,还要做“鱼面火锅”这道菜来款待客人 。
老人还说,他的三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都在外面打工,要到春节边上才回家,他和老伴每年在家里都要提前帮孩子们筹办年货,特别是给每个儿子打上十几斤鱼面,好让他们回家过年都有鱼面吃 。
从古至今,沿湖居民之所以保持着过年手工打鱼面的习俗,得益于境内有着125万亩的宜养水面;丰富的渔业资源,养育了我们这儿的一代又一代居民 。从龙感湖、泊湖、黄湖、大官湖出产的青鱼、鲢鱼、草鱼、鳙鱼、白鱼等鱼种,无污染,味道鲜美 , 是制作鱼面的优质食材 。怪不得,从我们这儿打出来的鱼面味道鲜美可口、食而不腻 , 并成为我们这儿春节宴席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
可以说,传承在我们家乡的每一种过年习俗,都蕴藏着温厚淳朴的传统价值 。打扬尘是为了除去旧年的污秽,迎接新年的到来;祭祖是为了铭记先人、精神怀古;守岁是为了和睦亲情、守望平安;给亲朋好友上门拜年,是为了敬老爱老、涵养温情;给孩子压岁钱,是为了传递关爱、传播祝福 。通过传承这些习俗卖掉身体上肉过年图片,让人们在物质化追求中,注重亲情,学会感恩,履行责任,追求幸福 , 让民族价值观得到无形传播 , 增强家庭幸福感、民族凝聚力,达成坚固的“中华价值共同体” 。
【宿松人的“年味”】如今,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一年一度的年味,莫过于返乡路上如潮的车流和人流,莫过于朋友圈里晒出来的“年夜饭” , 莫过于微信群里“抢红包” 。但不管接触的是哪一种方式,里面蕴含着的都是浓浓的年味 。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