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春节的年俗及春节汉服搭配推荐,穿上汉服更有年味

春节汉服
《迎春歌》
——明·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
采莲盘上玉作幢 , 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 , 苏州新谱十三腔 。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画梅花消寒图
春节
春节又称新年、大年、新岁,是农历的新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 民间春节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祭祀、迎新、祈年是中国春节的传统,除此之外,民间过年还有很多习俗,比如换桃符、贴春联、燃鞭炮、穿新衣、守岁、给长辈拜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 。作为迎接新一年到来的重要节日 , 春节包含每一个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而人们对于传统新年的期盼 , 从冬至那天就开始了 。
冬至后开始数九 。从冬至那天算起 , 以九天为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后 , 冬天就过去了 。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还有画九九梅花消寒图的传统,消寒图的梅花一共有九九八十一片花瓣,一天画一片花瓣,画完就到春节了 。
蓼花糖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
过小年要祭灶王 。
民谣唱的“二十三 , 糖瓜粘”,就是小年用糖瓜祭灶 。
传说,灶王本是天上一位星宿,因犯了过错被玉帝贬谪到人间,做了“东厨司命” 。灶王的工作就是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人们如何为人做事 。并且,不论好事、坏事都巨细无遗地记录下来,待到腊月二十三返回天庭,向玉帝报告 。玉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下令奖罚,由灶王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返回人间,受命惩恶扬善 。
糖瓜是将黄米、麦芽熬成的糖浆拉制成南瓜似的扁圆形糖果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这种麦芽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当时称为“胶牙饧(音形)” 。唐代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 , 春盘先劝胶牙饧 。”由此可见,在唐朝,麦芽糖已与美酒一样 , 成为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 。
到了明清时期,麦芽糖又被派上新用场 。民间流行用糖瓜祭灶王 , 正是希望用糖瓜的黏性糊其口 。俗话说“吃人的嘴软” ,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时,将又黏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希望黏住灶王爷的嘴 , 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
除了糖瓜,用麦芽糖制作的糖果还有关东糖、蓼花糖等,这些糖果都是春节必备食品,有了它们 , “年味”就更浓、更甜了 。
贴门神
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
贴门神的传统在中国历史悠久,人们期待门神能为自己守住门户,使大小恶鬼不敢进门作恶,从而为家宅保平安 。起初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卖掉身体上肉过年图片,挂在门旁以避邪,后变成画门神像于桃木上 , 直至演变为将画成的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上 。
常见的门神是专门管鬼的神荼、郁垒二人 。唐后 , 有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或关羽、张飞作为门神的 。门神像通常在大门上左右户各贴一张,成对出现 。
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民俗 。春联又叫“对联”“楹联”,通常是用毛笔在红色纸上写字,于春节前一天 , 张贴在门框左右两边及顶部 。春联来源于辟邪的桃符 , 多为吉祥话,满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 。
写对联
如何贴春联?

中国传统春节的年俗及春节汉服搭配推荐,穿上汉服更有年味

文章插图
中国传统春节的年俗及春节汉服搭配推荐,穿上汉服更有年味

文章插图
一副对联,字数最短的为横批,要贴在门框顶部;字数相同的两联分别为上联与下联,其中,句尾为上声、去声及入声字的为上联 , 平声的为下联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由于现在的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如果横批是从左至右,那么,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
贴福字,也是春节的传统年俗之一 。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际 , 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墙壁、门楣等处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代表着“福气”“福运” 。民间还会将“福”字倒过来贴 ,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过年不只吃饺子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风俗各异,北方春节习惯在除夕夜子时(23时-1时)吃饺子(又称“交子” , 就是与子时相交的意思) 。但是南方人过年不全吃饺子,通常会吃年糕、汤圆、馄饨等食物 。年糕有“年年高升”的寓意;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馄饨与“混沌”同音,表示天地混沌初开 , 有迎新的含义 。
贴窗花
压岁钱
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压岁钱 。但在历史上 , 压岁钱是晚辈给老人的,寓意压住年岁 。长辈给小孩子的钱叫“压祟钱”,寓意辟邪驱鬼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侵害,要用压岁钱压祟驱邪,保佑小孩子一年平安 。后来,“祟”与“岁”同音,“压祟钱”就便成“压岁钱”了 。
社火
南宋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说,社火是节日中各种杂戏的统称 。由民间鼓乐组成的社火,大多滑稽、热闹,观之令人心情愉悦 。
北方春节的社火表演形式多样,有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有时还会请手托金元宝的“财神爷”开道 。路过人群时,“财神爷”会高声喊“恭喜发财”,路人也欢笑应答 。
社火
春节汉服搭配推荐
民间有过年穿新衣的习俗 。无论贫富,都要在新年伊始穿上最好的新衣服,官宦人家更要在年节穿上正式礼服 。礼服的颜色,赤、青、黄、白、黑五色皆可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丧礼多穿白,婚礼多穿红衣,隋唐后民间服饰禁黄色,所以红、青、黑三色在民间更为流行 。
民间喜爱红色,认为红色是兴旺、喜庆、吉祥的象征,装饰物也以金玉为贵,穿红戴金是富贵人家的标志 。过年期间,红爆竹、红春联、红灯笼都会将春节衬托得喜气洋洋 , 一身红衣更是应景 。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喜欢穿红色服饰,图片来自87版电视剧《红楼梦》截图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 , 宝玉喜欢穿红色衣服 。宝黛初见时,宝玉头戴紫金冠、金抹额 , 身穿大红箭袖、石青褂,足蹬青缎粉底靴,胸前配上金螭璎珞系美玉,金红绿玉的搭配,是不是格外喜庆?
现代曲裾
● 深衣
深衣可在春节时穿着,可选择直裾、曲裾等形制,并选择较为厚实的布料 , 如提花棉、提花锦,可内穿中衣保暖,也可外加斗篷御寒 。
在发式上,可选择发带束发,也可梳制更为正式的发髻,佩戴簪钗等饰物 。
● 明制袄裙
单层为衫,双层为袄 。古时穿衣,通常是夏衫冬袄 。春节期间气温较为寒冷,适宜穿有夹层的袄裙或加衬里的汉服 。若非要穿襦裙,也并非不可 , 只需多加中衣保暖防寒 。
袄裙中,以明制袄裙更为华丽 。明制袄裙中,以织金袄裙更为华丽 。
明袄裙
明制袄裙款式众多卖掉身体上肉过年图片,较为常见的有交领短袄、交领长袄、竖领斜襟长袄、竖领对襟短袄等 。常见搭配的下裙有褶裙、马面裙 。
作为袄裙的配饰,璎珞项圈是不错的选择 。明朝时多使用压襟饰物,而项圈一般使用金银、珠玉等较沉的材质制作,既可压住衣襟,又是华美的饰品 。
● 斗篷
如今过年 , 除了阖家团圆吃年夜饭的传统,还流行走亲访友、游园逛庙会 。所以在穿汉服时 , 不但要符合礼制、追求美观,还要注意保暖和舒适 。
当外出探友、逛庙会时,厚实的斗篷、大氅必不可少 。
古时斗篷通常没有袖口 , 不便背包,对于需要带随身物品的朋友们 , 建议穿着时要搭配与汉服同色系的手提包或荷叶拎包,用来放置物品 。
穿着琵琶袖的袄子比较惬意 。古人常用袖筒储物,“袖里乾坤”的典故即来源于此 。外出时,可将细小物品放置在袖筒中,以减轻肩背手提的负担 。
春节悠长的假期,不如穿上汉服,亲自写一副对联,与家人一起贴在门上,再陪同父母 , 出门拜访亲朋好友 。穿着汉服逛庙会,岂不乐哉?
【中国传统春节的年俗及春节汉服搭配推荐,穿上汉服更有年味】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