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gc」面对疫情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

本文原始标题是:面对疫情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

01

春节对于绝大多数国人都意味着团圆 , 也意味着我们国土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正在持续进行中 。 在这个背景下 , 这场疫情也随着人流的涌动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 。 面对这场无声的战斗 , 一级响应毫无悬念的开始在各个省展开 。

随着火神山医院的动工 , 所有人都明白一场艰苦的攻坚战开始了 。 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明白 , 传染性疫情的重点在防 。 能够防止疫情的流动才是重中之重 。 所以在治病的同时 , 限制人员的流动 , 减少疫情的传播 , 就成了各地要做的重要工作 。

作为个体 , 一定要注意 , 减少活动 。 能在家呆着就不要去街上晃荡 , 更不要去人群聚集地 。 从我做起 , 减少疫情的传播途径才是正解 。

02

我们要明白两个简单的道理 。 第一对于医护人员 , 少一个患者就少一份压力 。 在除夕夜隶属于军队的医护人员已经紧急动员开赴武汉 , 这意味着随着确诊人数的持续攀升 , 国家已经做好了应对更大规模疫情的准备 。 所以切断传染源 , 减少传播途径 , 这就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

第二 , 病毒的传染是呈几何数增加的 。 从一到二到最后的一片只是一个过程问题 。 这中间如果出现群体性感染 , 更会加快这个过程 。 现在的医护人员其实就是和病毒传播的速度在赛跑 。 跑得过传播的速度就能在大爆发之前遏制住疫情的发展 , 从而减少甚至直接抑制住爆发期带来的危害 。

搞明白这个 , 我们就得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管好自己 , 就是在帮助医护人员打赢这仗攻坚战 。 如果我们放任自己 , 就是在帮助病毒 。 应该怎么做 , 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 。

以上两个道理 , 并非是我一拍脑袋就给大家叨叨的 。 03年我就在北京 , 从头到尾完整的经历了那次疫情 。 时至今日 , 那些场景历历在目 。 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该怎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更是有非常深刻的认知 。 谁也不是神仙 , 能够一开始就对这样的事情有多么深刻的理解 。 但是经历过我们就会明白 , 我们和病毒争夺的就是时间 。 我们抢在前面 , 更多的生命就会得到救治 , 更糟糕的情况就会避免发生 。 如果是病毒抢在前面 , 后面的情况就是不堪设想 。

03

2003年春节刚过我接到去集训的通知 , 地点在京郊 。 在离开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 , 身后的这座城市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内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 集训的日子很充实 , 时间也过的很快 。 不但脑袋里面装满了各种专业知识 , 身体也调整到了巅峰状态 。

闻着暖风带来熟悉的春天味道 , 集训也到了末期 。 在这个过程中 , 通过新闻也了解到当时非典严重的程度 。 但是由于没有身临其境 , 也仅限于了解而已 。

集训的最后一天 , 收拾好行囊静等单位的车来接 。 但是看到门口的状况我们开始有点不淡定了 。 十几个穿着全身防化服的伙计正在对外来车辆从内到外进行消毒 。 我们都清楚 , 这是三防标准 。 这会没人有心情开玩笑是不是生化危机来了 。

所有人都明白 , 这次疫情不是闹着玩的 。 当然来的人也一个没放过 , 全身消毒 , 并且止步于警戒线之外 。 而我们也明白 , 一旦踏出警戒线 , 就是有再贵重的东西没拿走也别想再回头了 。

坐在车上我们没心情去询问司机到底发生了什么 , 满脑子都在想回到单位会面临什么样的任务 。 车开的很快 , 路上根本就没车也没人 。 进城后更是冷清 , 平时堵得一塌糊涂的各个路口 , 立交桥一路畅通 。 和我们一样在路上孤独前行的只有公交车 , 关键是车上除了司机和售票员一个人都没有 。 我们相互看了一眼 , 心都沉了 。 这是北京 , 如果不是发生重大情况怎么可能是这种状态 。

很快车就来到单位门口 。 一模一样的防化标准的消毒 , 然后例行的体温检测 , 随后我们就被带到了检测区 。 短暂的停留后一个领导拿着名单过来 , 一句废话没有 , 大概讲了三个意思 。 第一 , 我们是经历数个月封闭隔离 , 可以立刻充实第一线 。 第二此次疫情严重 , 每个人都要认真学习防护防疫知识 。 第三 , 原地待命马上有任务分配 。

十五分钟后 , 我们被分成六个小组 , 替换前期已经坚持一个月的防疫小组立刻承担起全院的消毒任务 。 同时我们也被安排到一个集中的驻地 , 我们明白这就是要到第一线了 。 我们具体的工作有两个:第一带领警卫人员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检查 , 消毒 。 第二每天三次对全院室内外环境进行消毒 。 这两项工作所有人每天交替一次 。

当天来了一位女医生 , 年龄不大看着也是瘦瘦弱弱的 。 她自我介绍早期在一线奋战两个月后被替下来 , 然后隔离两周确认没有问题后开始负责防疫工作 。 她的话不多 ,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能卡住一个传染源就能拯救无数的生命 。

就这样 , 前一天还在教室和操场折腾的我们第二天就穿着防化服开始了新的工作 。 消毒工作除了体力劳动外更讲的是细心和耐心 。 消毒液的味道不好闻 , 但是为了对所有人负责必须喷洒到位 。 办公区没有什么问题 , 大家都自动配合 。 无论是车辆人员 , 看到我们到来都会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配合我们完成消毒 。 特别是外面送来的各种办公用品 , 第一时间都会报备让我们进行检查 。 而到了家属区有些事情就要有些工作耐心 。 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对于消毒液的味道感觉有点刺激 , 我们不止一次的碰到要求少喷点 , 理由是老人和孩子的呼吸道受不了 。 这种情况上报后很快得到了解决 。 给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统一配发口罩 。 在防疫时段提前告知进行个人防护 。

对外部接口的处理方式是封闭了所有的小门和窗口 。 仅保留进出口各一个 。 进行严格的人员进出登记 , 检测 , 消毒 。 必须保证不遗漏一人一车一物 。 哪怕是十分钟前出去的 , 只要再次进入 , 这个程序必须再来一遍 。 在和警卫聊天中了解一开始不少人对这种措施很有微词 , 觉得是小题大做 。 直到有一天马路对面的一个院子证实有人确定性感染后 , 大家突然发现危险真的就在身边 。 后面的工作就顺利多了 , 尽管还有人会说两句 , 但是稍作解释大家也都会理解和配合 。

每一天的工作结束看着展板上的零疑似、零确诊心里才会觉得这一天算是熬过去了 。 真的是熬过去的感觉 。 倒不是因为工作的繁重而产生的厌倦 , 而是真是害怕如此努力的工作最后功亏一篑 。 万一出现疑似或者确诊 , 这就意味着工作的失责 , 想想就没法子交代……

04

我们都知道03年的春天有一个高峰期 。 那个高峰期也是我们最紧张的时刻 。 逐渐地我们发现 , 标识疑似和确认的地形展板上 , 我们周围的地块在一块块的变红 。 最后在我们周围形成了一个c型的包围圈 。 看到这种情况 , 我们知道防疫措施要升级了 。

在随后的讨论会上领导要我们拿出一个升级的防疫措施 。 那个瘦弱的女医生提出两个意见 , 第一 , 家属区和办公区要分割 , 设立临时栅栏 , 进出都要进行二次检疫 。 第二 , 增强周边巡查防止有人翻越围栏从外部进入 。 同时建议进出口由两个减为一个 , 方便管理 。 (也正是这两个措施 , 在随后的两周时间拦住了两个疑似病例 。 )

得到领导的批准后 , 我们开始迅速在办公区和生活区之间拉起了警戒栅栏 , 同时布控安防和监控 。 然后把周边围墙的红外监控升级成弱电触发监控 。 简单讲就是拉上弱电电网 。 一旦有人触发 , 除了红外报警外弱电能够造成暂时行动失能 , 给巡视人员争取时间 。

这期间我和女医生断断续续有过一些聊天 。 她告诉我 , 一开始由于准备不足 , 在医院密闭空间传染的速度很快 , 经常一发现就是好几个 。 同时由于医护人员接触更频繁 , 所以在初期每天都有医护感染的情况 。 于是后期全身防护就成了基本装备 , 这和现在大家在电视上看的是一模一样的 。

她给我讲了一个不是经验的经验 。 她认为身体抵抗力很关键 。 抵抗力强的人即便是被感染治愈甚至自愈的可能性都很高 。 同时症状对比身体弱的人也明显偏小 。 还开玩笑的说我们刚集训回来身体素质肯定没问题 。 她在说的时候我也明白 , 她瘦弱的身体再加上疲劳如果真的碰上病毒会发生什么 。

05

由于升级了监控 , 我们的工作量也骤增 。 原本我们是准备半个月轮休一下 。 现在好 , 我们成了连轴转 , 被我们替下休整的人直接结束休整继续上岗工作 。 在那个高峰期 , 几乎每一天都有不好的消息传来 。 同时环绕我们的地块已经形成了圆形包围 。

果然 , 过了没多久 , 我们就发现了第一个疑似病情 。 就在办公区和生活区新设立的栅栏前 , 一个奶奶带着上幼儿园的孙子在篮球场边缘走过 。 当时刚好我和女医生在检测位 。 看到这个场景女医生还在叨叨应该在家呆着不该出来晃荡 。 于是我让人过去告诉她带小孩赶紧回家 , 她说好久没晒太阳 , 小孩在家里也憋坏了 , 走一会就回家 。

就在此刻 , 我和女医生几乎同时听到小孩一连串的轻咳 。 这声音当时在脑袋里面像炸雷一样 , 我俩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凳子上弹起来赶紧跑过去 。 到今天我都记得红外体温计在小孩额头打出来的温度 , 三十七度七 。 该来的还是来了……

既然发现 , 后面的事情就是走程序 。 这些预案早就已经做好 。 该隔离的隔离 , 该上报的上报 。 最重要的是寻找源头 。

「fromgc」面对疫情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经过详细的询问 , 是这个奶奶找不到买菜的地方 , 有一个在附近住的另一个老奶奶说有人给他们送菜 , 她可以送来一些 。 于是第一时间找到那个老奶奶 , 她说和送菜的人接触过 。 好家伙 , 那和送菜的接触的人还有多少?

当时脑中突然就映出了女医生的话 , 卡住一个传染源就能拯救无数生命 。 这一通排查隔离 , 当时把我们搞得筋疲力尽 。 其实想想 , 我们是第一时间发现的 , 那么那个送菜的院子疑似接触人群更多 。 这些人接触后回家了……这不就是数学乘方的概念吗?

孩子和老人迅速被隔离 , 开始化验 , 确诊 。 同时我们这边也更加紧张 。 我们开始庆幸最早设下的人和物的不接触交接 。 外人送东西在隔离区放下东西 , 东西先消毒 , 然后送进去 , 交易尽量走无现金 。 如果必须进行现金交易则由专人送出 。 也就是这道防线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挡住了很多潜在的危险 。 就在这种高度紧张的进程中 , 疫情逐渐得到了控制 , 但是我们的工作丝毫不敢懈怠 。 随后我们接到通知 , 需要抽调有经验的防疫人员支援小汤山 。 请大家自己报名 。

06

当时领导讲 , 现在在小汤山一线的人员需要替换 , 请大家各自报名 , 绝不勉强 。 其实稍微想想就知道 , 我们尚且处于这种状态 , 他们只能比我们更累 。 之所以需要有经验的人过去就是为了能够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去 。

这事现在想想幸亏当时未雨绸缪 , 在工作的过程中充分轮岗 , 培养了不少现成的熟手 。 否则一旦抽调 , 我们这必然出现人员匮乏的情况 。 这个时候 , 那位女医生已经返回一线 , 当时走的时候要去哪里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 。 我们都清楚 , 去哪里不重要 , 重要的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 替换她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医生 。 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 当然 , 没啥悬念的 , 我们都报名了 。

经过选拔 , 我们选了十个人 , 那位男医生没有走 。 后来才知道 , 他在一线顶了三个月 , 直到有一次眼前一黑脑袋撞在CT上才被强行替下来 。 我记得他来的时候脑门上那个大包都没下去 。 我们也不好意思问 。 直到他叨叨为啥不让他去 , 我们才知道这个包的来历 。

小汤山医院的建立是一个转折点 , 疫情从此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 后面我们看到不断的有人从小汤山康复就知道情况开始好转了 。 那过去的十个人也一直到过了夏天才回来 。 人都瘦了一圈 , 那么热的天套着全身防护还得干活 , 他们戏称天天上班就是洗桑拿 。 只是这桑拿洗完没胃口吃饭……

07

这就是我经历的完整的非典 。 故事很平淡 。 我也不知道这篇文章能不能和大家见面 。 所以尽量用平直的叙述给大家讲 。 大家可以当成一个故事 , 毕竟我也经常给大家讲故事不是 。 但是通过上面的故事大家应该明白 , 面对传染性的疫情 , 积极防御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 卡死源头就能让很多人少去医院 。 少去医院就能给现在不堪重负的医护减轻一些压力 。

虽然现在全线动员支援武汉 , 但是这都是对人的极度消耗 。 我们能让他们不这么累 , 他们将来就能为我们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 。 毕竟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上学就比本科多一年 , 而想要成为一名有经验的医生 , 没个十年八年是弄不成的 。 这些人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肯定要第一时间冲上去 。 但是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中 , 我们能为他们多做一点 , 他们就少一分性命之忧 。 这是实话 , 希望大家认真品一品 。

(本篇完)

PS: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 , 当我看到四个军医大学再次集结 , 内心的感觉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 当年在最危急的关头是他们 , 十几年后还是他们 。 面对疫情 , 医生是患者最大的心理依赖 , 而面对灾情 , 面对困境 , 解放军又是每一个老百姓心中的守护神 。 他们既是医生又是军人 , 无论是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 , 还是对于病患 , 首先在心理上会有莫大的支撑和安慰 。 或许在安逸的生活中我们未必能够想到他们 , 但是出现和危难俩字沾边的事情 , 他们总会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 我想 , 只要这个精神不丢 , 只要老百姓的这个期望不落空 , 我们的国家就永远有希望 。

祝 , 国泰民安 。

「fromgc」面对疫情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于庚子年初一凌晨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