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象宝贝育儿■寒露过后忙添衣?宝妈牢记“捂3处”,让感冒离孩子远远的!
本文原始标题是:寒露过后忙添衣?宝妈牢记“捂3处” , 让感冒离孩子远远的!
不知不觉重阳过了 , 寒露也过了 , 冬天的脚步更近了 , 俗话说“吃了寒露饭 , 不见单衣汗” , 随着气温像“过山车”一样下降 , 街上很少有穿单衣的人了 , 孩子们更是被裹成了“小粽子” , 幼儿园门口甚至能看见穿羽绒服、戴围巾的孩子 , 让人不得不感叹:有一种冷 , 叫你妈觉得你冷 。
蓝象宝贝育儿■寒露过后忙添衣?宝妈牢记“捂3处” , 让感冒离孩子远远的!//
在我家 , 这句话要改一改了:有一种冷 , 叫奶奶觉得你冷 , 从国庆假期开始 , 婆婆就给孩子患上了加绒的卫衣 , 出门的时候要穿棉服、戴帽子 , 还说小孩怕冷不怕热 , 就得穿得暖和点 。 结果前天中午 , 我就接到了幼儿园老师的电话 , 说孩子做游戏玩得满头大汗 , 小脸红扑扑的 , 一看里面穿了秋衣、衬衣、毛衣 , 加上个卫衣、外套 , 整整五件!
蓝象宝贝育儿■寒露过后忙添衣?宝妈牢记“捂3处” , 让感冒离孩子远远的!//
晚上回来我就给婆婆说了这个问题 , 婆婆还说我不会带娃 , 谁知道晚上孩子就开始发烧 , 送到医院之后 , 我就被医生训斥了一段 , 说天气冷了 , 保暖是正确的 , 但是不能乱给孩子加衣服 , 穿上了容易受凉 , 穿多了热量散发不出去 , 秋天本来就干燥 , 孩子就会生内火 , 一样容易生病 。
蓝象宝贝育儿■寒露过后忙添衣?宝妈牢记“捂3处” , 让感冒离孩子远远的!//
寒露过后忙添衣?宝妈牢记“捂3处” , 让感冒离孩子远远的!
1、捂双脚
很多大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脚上穿的暖和了 , 就不容易觉得冷 。 实际上 , 脚部是阴阳经络的交汇处 , 对外界温度非常敏感 , 所谓“寒从脚底起” , 一旦孩子脚丫冰凉 , 就容易受寒 , 所以入秋后 , 就不要让孩子光着脚丫踩在地板上了 , 棉袜、鞋子要穿好 , 平时还可以经常给孩子揉揉脚心 。
蓝象宝贝育儿■寒露过后忙添衣?宝妈牢记“捂3处” , 让感冒离孩子远远的!//
2、捂肚子
肚子是脏腑器官所在 , 但是腹壁薄、保暖性差 , 也容易受寒气入侵 , 脾胃就容易受到损伤 , 引起腹泻、腹痛等消化紊乱的情况 , 一旦脾胃变虚弱 , 孩子的免疫力就会下降 , 感冒、发烧等各种问题就来了 , 所以秋冬时节 , 家长一定要格外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 。
蓝象宝贝育儿■寒露过后忙添衣?宝妈牢记“捂3处” , 让感冒离孩子远远的!//
3、捂后背
小孩子都活泼好动 , 容易出汗 , 后背的汗腺发达 , 孩子运动过后乍一停下 , 就会觉得后背“凉飕飕” , 很容易感冒受凉 , 所以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做好后背保暖 , 剧烈运动前先减衣服 , 运动后及时擦干后背 , 换上干爽的贴身衣物 , 但是不能觉得热就减衣服 。
蓝象宝贝育儿■寒露过后忙添衣?宝妈牢记“捂3处” , 让感冒离孩子远远的!//
天气冷了 , 想让孩子不受凉、少生病 , 家长做好3件事:
1、摸后颈:一般来说 , 女性和老人比孩子更怕冷 , 所以宝妈或者带娃的奶奶 , 不能以自己的感知为标准给孩子穿衣服 , 可以经常摸一摸孩子的后颈 , 如果温热无汗 , 就是最好的状态 。
蓝象宝贝育儿■寒露过后忙添衣?宝妈牢记“捂3处”,让感冒离孩子远远的!。2、饮食暖:除了穿衣做好保暖 , 想给孩子提高抵抗力和抗寒能力 , 可以从饮食入手 , 做些温热、清淡的饭菜 , 例如经常煮粥 , 山药粥、瘦肉粥等 , 帮孩子暖身体 , 增强体质 。
蓝象宝贝育儿■寒露过后忙添衣?宝妈牢记“捂3处”,让感冒离孩子远远的!。3、喝金棘:秋季是严防寒气 , 养护脾胃的时节 , 俗话说“脾胃不和 , 百病丛生” , 经常给孩子喝金棘末 , 可以调理消化系统 , 增强脾胃功能 , 让孩子胃口好、消化顺畅不积食 , 减少腹泻、腹痛等情况的出现 , 同时提高肠道免疫力 , 让孩子一整个秋冬不生病 。
- 「靠谱育儿说」孩子睡觉不老实别以为是热的!3种表现说明是脾虚,家长别搞错了
- #靠谱育儿说#告诫:别再给孩子吃豆浆油条了!3类早餐易伤脾胃,家长别不在意
- 「母婴和育儿」原创宝宝鼻腔深处有鼻屎,尝试各种方法后,最后这样做成功了
- 「母婴和育儿」原创宝宝和大人睡?给宝宝睡婴儿床?到底哪个选择才是对的?
- [樱桃育儿经]雨水过后,这3样东西要“扔掉”,很容易让孩子积食不长个!
- 『育儿趣乐园』“黑名单”饮料成娃的最爱,3种饮料孩子经常喝,伤脾胃还不长个
- 每日说育儿知识■孩子免疫差,家长记好“不睡2觉,不吃2物”,强娃脾胃不生病
- 【育儿之百科全书】立春过后,又是“猛长期”,家长做好3件事,孩子蹿高一大截
- #育儿房间#原创儿童已成白血病高发群体:这些水果“隐患”,最好少给孩子吃
- [育儿房间]原创“妈妈,我蛋蛋疼”,本以为孩子只是磕到了,谁知差点出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