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汽车征收关税:一场贸易保护主义的较量

《欧盟对中国汽车征收关税:一场贸易保护主义的较量》
欧盟是否已准备好向中国进口的汽车征收关税?这一消息在几个月前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而现在似乎得到了证实 。2023年9月,欧盟主席冯德莱恩透露 , 将对中国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一个月后,这项调查正式开始进行 。由于事先打了“预防针” , 中国政府和企业表现得相对沉默 , 可以推测在更早之前针对这项调查的准备已经提上日程 。
与中国企业的缄默不同 , 德国本土著名汽车制造商宝马集团迅速对该项调查做出了反应,并出人意料地发表了反对的观点,认为这样的做法反而不利于欧洲汽车行业 。那么 ,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现状如何?欧盟的这个操作究竟会对欧洲车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所谓的“反补贴”,可以理解为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 , 对受到出口国政府扶植优惠政策的同类型进口产品,增收“反补贴税金”的一种贸易保护作法 。在贸易中一旦“反补贴”成立,那么意味着他国的出口商品在价格上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而且原本出口国的优惠措施所营造的盈利空间,也将从企业流向进口国 。从该措施的性质上可以看出 , “反补贴”不但是一种贸易保护方式,同样也是一种相对柔和的贸易制裁手段 。
尽管表面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残酷,但由于“发起调查”相关的直接理由门槛较低,很多国家的“反补贴调查规定”更是范围广泛,所以无论是“怀疑”还是“定罪”也相对容易 。当理由成立时,发起调查的一方将会毫不犹豫的增收进口税,这对于亟需出口创汇的国家和企业来说,大部分情况下也只能默默忍受,以利润空间换取继续贸易的持续性 。
纵观中欧贸易中对方使用过的理由,其中包括质量检测、环保问题、食品安全等五花八门的标准,而其目的仅有一个就是扼杀中国商品出口的规模和相关企业的发展速度 。无独有偶,关于中国电子产品出口美国的经历 , 当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加以限制的时候,可见层出不穷的进口限制理由无非是为无理制裁寻找一个借口罢了 。所以这次的调查大概率会以增收“反补贴税”为结果,既然是走个过场那么我国企业不发表意见也就可以理解了 。与其争执调查的合理性 , 不如尽早着手面对可能的影响 。
不过作为世界老牌的汽车出口地区,欧洲这次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下手” , 还是让很多人恍然——原来中国的汽车出口已经这么“危险”了吗?那么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提到欧洲的知名汽车品牌,人们通常会想到以“BBA”为代表的中高端汽车品牌,也会举出如玛莎拉蒂和兰博基尼等高级汽车的代表,可以说在燃气机时代欧洲汽车处于绝对的巅峰 。作为传统汽车的发源地,欧洲汽车企业引领世界潮流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欧洲人没有想到的是,偏偏正是自己的一项发明和一次标准化革命产物,已经开始威胁到自己的汽车出口地位了 。而这一切都和新能源的出现和电动汽车的兴起有关 。
人类历史上第一辆电动汽车出现在英国,但由于动力和电能源储存和传输技术问题,并没有成为汽车市场上的主流,反而是半个世纪后的燃油汽车一经发明就获得了蓬勃发展 。当欧洲人再一次捡起这项发明的时候,恰逢当时欧洲的环保风潮大行其道 。燃油汽车作为环保组织口中环保问题的“罪魁祸首” , 只能不情愿地向新能源汽车让出一部分市场 。不过辉煌了多年的传统汽车企业,并不甘心放弃已经占据的市场 。他们宁可接受逐年严苛的排放规定对自家产品进行改造,也无法放弃如今已经拥有的市场份额转而发展电动车 。
【欧盟对中国汽车征收关税:一场贸易保护主义的较量】其实从这些车企的角度上来看,转型无疑是痛苦且缓慢的,毕竟改造内燃机减少排放,或者在汽车中加入电池功能系统和燃油系统并行,也好过把一切推翻重来的成本要低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执拗行为,让欧洲车企失去了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最好契机 。难以想象,本来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独占鳌头的欧洲汽车 , 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显稚嫩 。另一方面,除了将精力主要放在氢能源汽车的日本以外 , 中美两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却势头迅猛 。如今美国的“特斯拉”和中国的“比亚迪”已经成为了世界知名品牌 。如果说美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可以从其原本领先其他国家的燃油车份额有所预料的话,那么曾经作为最大的汽车进口市场的中国,摇身一变成为世界领先的汽车出口国,则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