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徐家汇:从童年回忆到现代繁华

记忆中的徐家汇:从童年回忆到现代繁华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上海总是伴随着温暖的色彩 。那时,我经常造访这座繁华的城市,因为我的大爷爷——我祖父的亲哥哥——一家人居住在风景如画的徐家汇 , 那里距离华山路不过咫尺之遥 。漫步在华山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梧桐树下,尽头有一家名为“大千美食林”的餐厅,提供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包括各式西式糕点和小吃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 , 每逢暑假来到大爷爷家,祖父总会带我们去品尝一碗甜蜜的刨冰,而我总是将碗底的冰渣也吃得干干净净 。祖父见状总是笑着说:“不够的话,还可以再来一碗 。”而我的小嘴上总是沾满了绿豆泥 。
然而,随着大爷爷的离世,我们前往上海的次数逐渐减少 。这段关于徐家汇的回忆,虽然称不上奢华,却充满了温馨 。时光荏苒,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上海工作 , 此时的徐家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从最初的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第六百货 , 到如今的美罗城、汇金百货、港汇广场,徐家汇已然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 。
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来说,走出徐家汇地铁站,眼前林立的商场或许会让他们惊叹不已 。上海被誉为“购物天堂”,这一点也不夸张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购物需求,徐家汇都能一站式满足你 。
然而 , 现代繁华的徐家汇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一切都要从徐光启说起 。在徐家汇旅游集散中心,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地方的来历:徐家汇原为蒲汇塘、肇家浜和李纵泾三水汇合处 ,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曾在此建立农庄别业,致力于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 。随后 , 徐氏家族在此聚居,清朝康熙年间得名徐家汇 。徐光启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曾任礼部尚书,翻译了《几何原本》《农政全书》等著作,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为引进西方文明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光启公园内,有一座徐光启纪念堂 , 展示了这位科学家的生平,并珍藏了他的珍贵手稿 。余秋雨先生对徐光启和徐家汇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果要把上海文明分个等级,最高一个等级也可名之为徐家汇文明 。”
徐家汇天主教堂无疑是这一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传播西方宗教的重要象征 。这座教堂由英国建筑师道达尔设计,曾是远东第一大教堂 。它的外部采用清一色红砖,花岗石镶边,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众多圣子、天主的石雕 , 显得纯洁而安详 。两座钟楼南北对峙,钟楼上的十字架直插云霄 。大堂内部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被誉为上海的“梵蒂冈” 。它比佘山的天主教堂、衡山路上的国际礼拜堂以及后来重建的沐恩堂都要早 。
教堂旁边有一座天文台,如今的上海气象局,曾是中国沿海第一座观象台 。自诞生以来的150年里,它从未间断过对上海气象的观测记录 。
天主教堂不远处便是徐家汇藏书楼,这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 , 见证了中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历史 。可以说,徐家汇藏书楼是中西方文明交融荟萃的一个标志与缩影 。藏书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内涵 。上层为西文书库 , 布局和藏书架为梵蒂冈图书馆式样,存放自十五世纪以来出版的5万余册各类西文文献 , 尤以“汉学”和“神学”著作最为珍贵 。下层为中文书库,仿照宁波天一阁风格,“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藏书按照经、史、子、集、丛分列五部 , 原藏中文古籍有12万余册 。
如今,已有近170年历史的徐家汇藏书楼在繁华的商业都市中独树一帜,它既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更是弥足珍贵的中西文化遗产 。
从藏书楼往南走,我来到了位于蒲汇塘路上的土山湾博物馆 。如果说徐家汇的藏书楼和天文台代表的是精英的文化,是重要的学术和科学的研究,那么土山湾则是一种更接地气的实用的工艺美术传习所 。我被这里的镇馆之宝“中国牌楼”所震撼 。这座牌楼由全柚木精雕细刻而成,高5.8米,宽5.2米,气势恢宏,细节处做工考究、精美绝伦 。它把中国木雕工艺跟西方透视学的原理相融合,展现了当时土山湾艺术的成就 。土山湾中国牌楼在美国旧金山(1915)、芝加哥(1933)、纽约(1939)等世博会上都获得了多项荣誉,在美国掀起了“中国热” 。
土山湾曾经作为一个孤儿院,在1864年至1960年间收养了许多中国的孤儿,同时在这里传播新的文化知识和理念 , 它同时拥有画馆、工艺场、木雕馆、印刷馆,培养出了一大批工艺美术大师,包括任伯年、周湘、徐咏春、徐宝庆、张充仁等,影响了后世几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艺术珍品,铜鎏金的十字架和烛台,用毛笔画的有着东方人脸型和轮廓的圣母像坐在传统的红木椅子上,镶嵌着描绘“岳云锤震金蝉子”“薛仁贵征东”等传统中国故事的彩色玻璃的中式花梨木雕大橱 , 还有运用传统中国雕刻技法所雕成的黄杨木的《最后的晚餐》,很多很多 。
【记忆中的徐家汇:从童年回忆到现代繁华】土山湾文化是我国近代美术史、出版印刷史、宗教史的重要起源,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