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中的称谓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科举考试中的称谓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人们通常将殿试的前三名尊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些称谓沿用至今 。此外,诸如举人、秀才、进士等称呼也广为人知,但它们究竟源自何处呢?实际上 , 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称呼并非自科举诞生之初便存在 。状元一词始于唐朝,意指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榜眼这一称谓则在北宋时期出现,象征着黄榜上的第二、三名 , 犹如榜单之眼;而探花则起源于南宋,最初是指科举中年龄最小的进士,后来成为殿试第三名的专称 。
进士一词的字面含义为各地举荐给朝廷的人才,唐朝时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被认为难度最大 。宋朝沿袭唐朝科举制度,殿试合格者被授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等称号 。
【科举考试中的称谓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江南贡院在明清两代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场所,大部分人对明清进士较为熟悉,其中一甲仅有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举人则可理解为被举荐之人,秀才们在通过各省举办的乡试后 , 便成为举人 。至于秀才,它原本指的是各地举荐的优秀人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建立后,秀才成为其中一科 。后来,秀才逐渐成为读书人的泛称 , 而在明清时期,它特指通过童试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