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 - 栉风沐雨医者心,卓越奋进新征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建院65周年纪实
山水如画,层峦叠嶂,乘风破浪,拓宽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重医儿童医院”)迎来建院65周年 。
65年励精图治,这所集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三大国家級平台,稳步迈入我国儿童医疗健康第一方阵 。
文章插图
65年筚路蓝缕,65年卓越追求,重医儿童医院传承“西迁精神” , 跟党走,担使命 。一代代儿院人用青春和生命淬炼成儿童健康的“守护天使” , 永葆“一切为了儿童健康”的初心,秉承“严谨、求实、创新、奉献”的院训,攻坚克难 , 砥砺前行,谱写着时代华章 。
文章插图
奋斗岁月 自强不息
195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大西南,一群意气风发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的青年专家和行政人员,背着医学书籍和简易的医疗器械,带着家人,风尘仆仆溯江1500公里 , 投身西南地区儿童医疗健康事业 。他们用短短4个月时间,创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建成重庆市及西南地区首个儿童医院 。建院时,重庆市政府把渝中区的政府办公大楼和有关的部局办公楼全部划拨为医疗用地 。87名员工以30张病床为创业起点,勾勒出医院建设的崭新一页 。
“那时候我们就是听党的话 , 不怕苦、不怕累 , 所有的西迁人都参加了医院的基础建设、病房建设和教学工作 。至今我还记得陈翠贞院长对我们的嘱托,她叮嘱我们要不负期望,扎根重庆,建设好这所新院 。”当年的第一批创建者,如今95岁高龄的全国儿保专家郑慧连教授说起往事,历历在目 。
1956年6月1日 , 重医儿童医院正式建成;同年7月,医院成立党总支;9月,招收第一届儿科专业本科学生;10月,又组建第一支科研小组;建院初期,打下临床、科研、教学的坚实基?。??皆悍⒄购裰擦艘黄?滞?。
65年的奋斗岁月,可以划分为3个发展时期 。
1956-1978年,医院完成奠基与开拓,建成国家四大儿科系之一的培育基地和临床诊疗基地 。医务工作者们到农村到基层,帮助支援三线建设,这个时期的疾病主攻方向是寄生虫病、克山病等 。
1979-2001年,医院进入发展与进步阶段 , 形成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的医教研协同发展态势,坚持培养儿科人才,坚持国际科技合作,创建了一批专家共识的标志性治疗指南 。
2002-2021年,医院迈入凝练与提升时期,创建儿童发育疾病创新研究型医院 。在营养与生长发育、感染与免疫、先天畸形综合矫治、儿童慢性疾病研究与防控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
学科引领 跨越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石 , 更是医院发展的龙头 。重医儿童医院坚持学科建设为引领,深耕细作 。几代儿院人以“开放、合作、创新”的理念,先后建成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认知发育与学习记忆障碍转化医学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干细胞治疗重庆市工程中心 。
医院于2019年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填补了重庆市此类国家级研究平台的空白,这项里程碑式的成果,被列入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学科建设迎来新的高峰,驱动医院全面发展,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随之落户该院 。
在多年的全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 , 医院一直位列全国儿童医院第3位;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 , 医院2019年度儿科学排名位居全国儿童医院第2名,小儿内科综合位列全国第3位,有18个学科进入全国医院排名前100位;在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居全国儿童医院第3名,CMI排全国儿童医院第2名 。
一切并非偶然,成绩得益于重医儿童医院人对“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石”这一真理的深刻认知和努力实践 。
从1956年10月,医院成立医学科研小组起,就广泛开展院校之间的研究合作;1960年,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开展科学研究;1990年,时任院长张锦教授合作研究的“PCR技术及其在中国人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研究和产前诊断中应用”获得原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重医儿童医院的历任领导都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积极筹建儿研所,历经4次申请,医院于1991年获准创建第一个7500平方米的儿科医学研究所 。
如今,医院两江院区又新建15000平方米的第二个研究所,医院将拥有国内儿科界规模较大的研究所 。整个研究所由中心实验室、8个方向研究室和2个引进人才跨学科合作中心,以及SPF级动物中心组成 。以跨学科发展为出发点,以发育与疾病为主线,研究所凝练出“营养与生长发育、感染与兔疫、先天畸形综合矫治、儿童慢性疾病研究与防控”四大主要研究方向 。
65年来,医院相继创立肾脏免疫科、儿童保健科、呼吸专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外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肝胆外科等42个临床和医疗技术科室 。在临床实践的积累中,专家们先后成立小儿临床免疫研究室、儿童神经病学研究室、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研究室、儿童肿瘤研究室、新生儿学研究室、儿童呼吸学研究室、泌尿生殖发育畸形研究室、儿童心血管病学研究室 。通过多年的发展,医院学科实力日益增强,科研成果日益凸显 。
重医儿童医院较早拥有全国儿科学重点学科,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维生素A缺乏对儿童早期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新生儿免疫功能及其调控研究”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儿童肾小球疾病慢性化进程的机制研究”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宋庆龄儿科医学……学科的成长与科研平台的壮大,推进科研成果落地,医院科研实力全面提升 。
近5年,医院获国家级科研项目9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中华医学奖等8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形成一批专利成果转让 。医院年平均发表SCI论文近200篇、CSCD论文近1000篇,主编参编著作94本 。学术交流是学科建设的助力器,医院创建并成功举办5届“两江国际儿科论坛”,成为业内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论坛之一 。如今,医院携手首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40家核心成员单位,形成学科建设新的动力源 。
技术创新 精益求精
科学研究驱动技术创新与转化 。20世纪80年代,蔡方成教授团队起草制定了小儿脑电图技术操作和判断规范,吴仕孝教授制定全国首个新生儿败血指南,杨锡强教授建立国内首个免疫球蛋白测定正常值,填补了亚太地区的空白……重医儿童医院成为行业标杆 。
目前,医院建成“一院两区”,占地近20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480张,年门急诊量逾300万人次,住院量9万余人次 。医院拥有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国家级临床示范基地、5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3个工程中心、4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2020年,医院成功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这项里程碑式的成果,再次被列入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
医院“用关爱和科技呵护儿童健康”,坚持把儿童健康服务和疑难重症救治作为重点,围绕“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目标,加强疑难重症诊治能力建设 。
医院坚持辐射引领区域医疗发展的原则,率先开展多项全国领先的新技术,如率先开展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及难治性血液病骨髓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等 。
医院成功完成儿童肝移植手术200余例,并实现最小年龄80天和最低体重3.08公斤婴儿的活体肝移植 。医院完成“海扶刀”治疗儿童实体肿瘤90例,实现保存器官功能的奇迹 。医院建立临床分子医学中心,将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用于临床 。医院开展外周神经疾病诊治、罕见病(PID)诊治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介入肺科学技术、儿童癫痫手术、微创外科手术、极低出生体重儿综合救治、ECMO技术、腔镜手术等,极大提高对重庆市及周边区域疑难重症病儿的诊治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营养与生长发育、新生儿感染、难治性肺炎、泌尿生殖和胃肠畸形、颅脑外伤诊治等技术快速发展,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 , 儿童健康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 , 使人类健康面临着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威胁 。在抗疫过程中 ,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迅速响应 , 联合10个国家的67名专家,组成“国际多学科儿童新冠防控指南制订工作组",连续奋战100天,编制出首部符合WHO标准的《儿童新冠管理快速建议指南》,以20种语言同步发布,为国内及全球儿科医护工作者提供“重医儿院人”的智慧 。
潜心教育 为国育才
65年的潜心教育 , 为国育人,为党育才 。1990年,医院儿科学院建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国儿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儿科学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
近15年来,医院已向全国输送60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约占全国儿科系毕业生的50%,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赞扬 。
如今,医院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硕士生、博士生导师180多名 , 建成儿科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医院主编和副主编原卫生部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儿科学》《小儿外科学》《儿童保健学》《儿科人文与医患沟通》及《儿科实习手册》;市级高校精品课程《小儿内科学》在线开放,教师队伍发表教学文章225篇,编写教材35部,收获教学成果多项 。
儿科学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儿科医师培养基地和全国住培示范基地,年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400-500名,进修生及规范化培训人员200-300名;执业医师结业考核通过率达到94%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值25个百分点 。2020年,医院累计培训全国各地儿科医师千余人,结业考核通过率100% , 有力提高基层儿科医师的诊治能力和水平 。同时,医院规范化培训“形成性评价”专利已授权27家单位运用 。
人才战略 提升内核
人才战略推进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助力人才成长 。医院重视高端人才的“培育+引进” ,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
医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打出培育“组合拳” 。医院实施英才培育计划、博后倍增计划、全球引才计划、创新团队计划、资深专家计划、职称改革计划,加大中青年骨干国内进修、出国学习的支持保障,建立“近者悦、远者来”的浓厚学术氛围 。医院现有博士生导师49名、高级职称专家34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名 。
立德树人 三全育人
文化是医院发展的“软实力” 。建院65年,医院坚持“文化办院”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建设 。从“双中心”文化升华为“三中心”文化,构建起“以病人为中心、以员工为核心、以学生为重心”的文化体系 。
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
2010年,医院实施“用母亲的心、科学的脑、灵巧的手,带给儿童舒适安全”的“3H1C”护理工程,获“全国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及“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
2011年,医院率先推出“预约挂号",实现“非急诊全预约” , 获评重庆市智慧医院示范单位 。
2020年,医院建成重庆市首家互联网医院,实现常见病复诊患者“零跑路”,服务70万人次,患者满意度达99.5%,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儿童医疗服务的美好需要 。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为儿童和家庭提供优质服务的承诺,医院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示范医院称号 。
医院坚持“以员工为核心”,打造“家文化” 。医院举办职工“人文大讲堂”,丰富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深化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和志愿服务活动内涵,切实关心员工职业发展和生活需要 , 关心关爱困难生病职工,让广大员工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医院的温暖 。
医院坚持“以学生为重心”“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融入人文关爱,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推出关心困难学生的帮扶行动 , 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
医院加快现代化建设 , 以“环境美、服务美、人文美”推进美丽医院建设,以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全面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 , 加快推进两江院区的建设工程 , 打造“花园式”的儿童医院 。
大爱无疆 为爱前行
公立医院要坚持公益性 。重医儿童医院有着丰富的优质医疗资源,为让广大儿童享有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 医院主动将儿童健康服务延伸至基层 。
2017年 , 医院建立西部儿科发展联盟,形成包括西南儿科联盟、西北儿科联盟和西部各省级儿科联盟在内,覆盖中西部13个省(区、市)共190家单位的大型儿科医联体 。联盟的7个小组,通过学术交流、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巡回诊疗、双向转诊等方式,逐步构建西部儿科分级诊疗体系 。
2019年,医院建立重医儿科医生联盟,形成基层儿科标准教材、标准培养路径等“六个一”标准化建设模式 。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市12个区县的8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广 。同时 , 医院搭建专科诊疗与学术交流平台——西部儿科专科联盟,促进西部地区儿童专科专病诊疗能力的提升 。
2020年,医院又提出新规划 , 实施“1+5”合作模式,搭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西部特点的分级诊疗框架体系 。
文章插图
“医者仁心 , 为爱前行” , 医院一直关注贫困、孤残儿童的健康,争取到“明天计划”“微笑列车”“重生行动”“儿童白血病救助基金”等10余项公益项目的救助基金,实施“迪士尼欢乐屋”住院患儿服务项目、“爱佑-浦发逐梦萤火虫儿科医务人员培训”等慈善项目 , 救助患儿2000余人次,减免贫困患病儿童的诊治费用达3000余万元 。
砥砺奋进 续写辉煌
2020年,医院第二次党代会召开,确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规划图和路线图,即坚持“医疗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依法治院、文化建院”的办院理念,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三大国家级平台”建设为主要任务,统筹推进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高质量发展 。
65载栉风沐雨,65载春华秋实 。重医儿院人薪火相传“西迁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一切为了儿童健康,开拓进取 , 奋进“十四五”新征程,续写为祖国儿童健康事业不懈奋斗的新篇章 。
来源:重医附属儿童医院 健康报
发布:阳光
【?健康报 - 栉风沐雨医者心,卓越奋进新征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建院65周】复核:刘长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