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为什么难以胜利

1898年即戊戌年的夏天,急于挽救亡国危机的光绪皇帝进行了改进式的“百日维新” 。这一场以“天子诏令”推广的变法,却在一晚上之间被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轻易地废除了 。变法失败后,北京城内乃至还传来一片喝彩 。
古往今来能够获得胜利的改革,都一定有强大的社会气力做基础,这其中戎行的立场尤为重要 。清政府在阅历了雅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甲午惨败后,保存下来的25万八旗兵、46万绿营兵以及30余万防军,仍是拥护旧制的武装 。按照“西法”刚刚编练成的新建陆军仅有7000人,其首级袁世凯又在维新派以及保守派之间左右扭捏,在加入推广变法的“强学会”的同时,又向慈禧最宠信的军事统领荣禄表忠心 。
甲午战争前,旧军的腐朽后进已经暴露无遗 , 但是八旗兵是清王朝的起家之本,朝中无人进谏改制 。戊戌变法开始后,被破格选拔进入中枢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平等维新派痛陈腐官制、旧军制以及科举轨制等阻碍改革,力谏应尽快予以破除了 。光绪帝受其影响,终于痛下决心,颁布《明定国是诏》 , 提出裁减多个衙门、废止文武科举考试,还提出要裁汰绿营、树立新军 。诏令虽未谈及八旗兵 , 但有允许旗人自餬口计之说 。
在仅仅103天的变法期间,光绪帝下达了一大批由康、梁等人起草的圣旨,其中创办工商、倡新学、建新军的内容看似美妙,施行起来却难题重重 , 也没法吹糠见米,马上让人得到实惠 。不但如斯,诏令一经颁布,伤及利益的人遍及朝野,北京城内更是一片哗然 。此前朝廷弄洋务运动 , 办新政而不废旧制,顽固派虽有反对之声却也还能容忍 。戊戌变法一下子抛出如斯激进的裁汰令 , 直接要挟到广大文武官员的饭碗 。国内众多想通过科考“学而优则仕”的人因丧失前程而惶惶不可整天,过惯了寄生虫生活的百万八旗后辈更是如丧考妣 。几十万绿营官兵听到裁汰令,更是群情汹汹 。此时的光绪帝自感皇位不稳,康、梁等手无寸铁的书生更是觉得大难临头,只好挺而走险求助袁世凯 。
拿着光绪帝密诏的谭嗣同到天津找到袁世凯 , 让他调动新建陆军“勤王”,诛杀荣禄并兵围颐以及园 。这位“北洋枭雄”在掂量利弊以后,选择了茂发禄告密,此举终究抉择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维新派不懂军事,又无把控全局的能力 , 即使能争夺到区区7000人的新建陆军,也绝无压倒全国旧军以及旧官僚的但愿,更何况袁世凯此刻也不可能把宝押在维新派一边 。
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慈禧太后迅速赶回紫禁城,以“皇帝生病”为名软禁了光绪,并由自己“亲政” , 变法中废止的旧制马上全体恢复,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 , 谭嗣平等“六正人”被问斩菜市口 。维新变法的指令原本就难以推广,在遭受顽固派反扑时更是毫无抵御能力 。其缘由就在于,维新派既无枪杆子又没有得到民众的拥护以及支撑 。
光绪帝及维新派想废旧军、建新军而强国,其欲望虽好 , 在顽固腐朽权势根深蒂固的环境下却无实现可能 。没有牢固基础却急躁变法,结果只能是加速本身失败 。在“永夜难明赤县天”的时期 , 维新变法之路走不通,八旗、绿营(后改成巡防营)这些腐朽武装通过辛亥革命才被打碎,由北洋军发展起来的新军又变为祸国殃民的军阀 。历史已证明,想用变法裁掉这些“军-绅”结合的反动权势根本办不到,最后只能以具有广泛大众基础的人民革命将其歼灭 。
【戊戌变法为什么难以胜利】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戊戌变法为什么难以胜利”的详细内容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