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好好生气开始

01
周末,带儿子去朋友家玩 。
两个年纪相仿的男孩子凑在一起很是开心 。我和朋友则在厨房里准备午饭 。
忙碌中,朋友还不忘探出头去,嘱咐一下儿子:慢点跑 , 注意安全,别摔着了 。
玩兴正欢的孩子哪里能听得进去,一不小心 , 那个男孩子撞到了桌子,桌子上的杯子摔在了地上,“啪”的一声碎了 。
听到声音被抛弃的孩子心理,我们赶忙跑出去,看到的是破碎的杯子、遍地的水渍、狼藉的客厅,以及两个没心没肺玩得正高兴的孩子 。
顿时 , 朋友把脸一沉,大喊一声:“你们是怎么回事,和你们说了要小心,怎么不听呢?”
孩子们被吓了一跳 , 停下脚步 , 那个孩子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很快就又拉着儿子的手,和他一起玩去了 。
这下,朋友可真的生气了,她揪着儿子的衣服,把他叫到跟前批评道:“妈妈和你说话呢,你没带耳朵?。?就是不听 , 是吧?”
看到生气的妈妈,孩子一撇嘴,“哇”地哭了 。
原本是一次快乐的聚会,最后以妈妈的不高兴、孩子的不开心收场 。
这样的场景似乎很常见,不少家长说:我也不想发脾气?。?可是 , 你看着孩子,真是能气死人 。
其实,我们不必苛责自己做一个不生气的家长,因为所有的负面情绪 , 难过的、悲伤的、愤怒的,都是正常的情感,只有我们给这些情绪找到合适的发泄口,释放了这些情绪后 , 我们才能轻装前行 。
曾经听到过一句话,很是认同:一个人,生气是本能,好好生气是修行 。
学会好好生气,是每一个父母的必修课 。
02
真正可怕的,不是生气 , 而是亲子联结的断裂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听话、不发脾气、能够控制情绪,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生气是一种正常存在的情绪,而所有令人满意的亲子关系中都具备分歧、争吵而又融合的常见特征 。
心理学家Colby将所有的“坏情绪”分为了两种:
一种是建设性的,是指那些通过争吵和冲突达到协调彼此、增进了解的行为 。
另一种则是破坏性的,是指那些伤害感情、隔断联结的行为 。
在亲子关系中,最可怕的就是这种破坏性的生气 。
【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好好生气开始】《超级育儿师》中,有一个情绪失控的男孩子,愤怒之下 , 他掀翻了桌子、扔东西、揪头发,还脱鞋脱袜子 。
面对着狂躁的孩子,妈妈却安静地坐在一旁,仿佛置身事外,她既没有上前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也没能够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
她用漠视切断了与孩子的心理联结,那个感受不到妈妈的爱的孩子 , 更加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
后来,在家庭教育专家兰海的帮助下,妈妈主动拥抱了孩子 , 并柔声地告诉他:“如果你觉得委屈,可以勇敢地说出来,但是不能用摔东西来表达你的情绪 。”
在妈妈的拥抱下,孩子重新感受到了妈妈的爱,终于绽放了纯真的笑容 。
在孩子的心中 , 亲子联结是一座架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心桥,他们通过这座桥来获得力量,感知温暖 。
这种联结是一种循环,随着孩子的长大,会经历不断断裂和不断重建的过程 。
一旦联结断裂,孩子会认为自己被抛弃 , 从而失去安全感,因此,他们会用激烈的语言和极端的行为,寻求父母的 。
如果父母没有接收到孩子的信号,没有及时地进行关系的重建 , 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地对父母关闭心门 。
我们从不否认父母对孩子的爱,只是 , 很多时候,我们本可以给孩子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但我们最终没能做到 。
03
最深的伤痛,不是生气,而是不敢生气
曾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主编的罗大伦博士提出了一个概念“家源性疾病”,说的是有些疾病 , 病症在孩子,根源却在家庭 。
家应该是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但很不幸,很多孩子在家里感受到的,却是压力,是压抑 。
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满脸心疼地说起女儿:她从来没有像一个孩子一样地哭过,她憋着 , 然后眼睛朝上翻,强忍着不想让眼泪掉下来 。
她说:爸爸非常不喜欢孩子哭闹,只要孩子一哭,他就会不耐烦的训斥她 。
孩子的这种状态让妈妈很担心,她带着孩子去看医院 , 最后被告知,如果不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孩子的身心发育及心理健康会受到极大影响 。
孩子从随时哭,到不许哭,到最后的不会哭,这是一个孩子快乐消逝的过程,也是孩子从幸福走向深渊的过程 。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与共同作为养料 。
而一旦缺少这种必要的情感链接,孩子的未来或许会成功 , 但内心深处,他们的“情感之桶”永远装不满 。
他们会一直不停的在寻找刺激、更换目标、讨好他人 , 但到头来,他们依然无法充实自己的内心 。
还有一些孩子,会表现出“爱无能” 。
他们的心灵会干涸、僵硬、无法接受别人的关怀,便将自己的心灵变成了一片沙漠 。
我的一个朋友,从小被父母灌输的概念是“生气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
他给所有人的印象都是阳光开朗,老师和邻居都夸他,但只有他知道,那不是真实的自己,他真实的情感都被藏在了心中 。

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好好生气开始

文章插图
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好好生气开始

文章插图
长大后,他变得非常冷漠、孤僻、不合群,没有朋友,也不愿和他人交流 。
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
因此 , 对孩子来说,成为坚强的不哭的孩子,才是最大的一个谎言 。
04
好的亲子关系,都能够好好生气
豆瓣高分电影《小谢尔顿》中,有这么一幕 。
餐桌上,小谢尔顿突然大发脾气,然后,他愤怒地离开餐桌 , 跑回了房间 。
爸爸找到了小谢尔顿被抛弃的孩子心理,没有责备他 , 而是站在他旁边,静静地听完他的发泄,给孩子讲了自己非常糟糕的一天,告诉孩子:我理解你经历的事情 。
之后,爸爸非常平静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你看,我回家没拿你撒气,所以,我希望你回去,向所有人道歉,然后把饭吃完 。
小谢尔顿接受了爸爸的建议,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
父亲用他的大智慧,浇灭了孩子的怒火 。
面对坏情绪 , 最好的做法就是:允许情绪的“显性”表达,接纳并理解 。
唯有这样 , 孩子才会觉得自己被父母重视了,他们才愿意打开心门,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
《人际关系几何学》里说:
“呈现内心”就是将隐藏的愤怒向外表达出来,而非压抑在心中 。
表达会让人感到轻松释然 , 获得救赎,而压抑则会让人不堪重负,不仅对心灵造成伤害,也会危及身体健康 。
“好好”生气,都会经历“接受情绪-情绪控制-问题沟通-寻找对策-重建联结”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 , 一般要经过五个步骤:
1)接受情绪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很受触动:接纳自己的情绪,是让在我们身体里同时并存的“妈妈”和“自己”这两个角色,坦诚相对,握手言和 。
我们与其苛责自己不能生气,从而陷入“生气-自责-再生气-再自责”的怪圈中 , 不如平静地接受我们的“坏脾气”,做孩子眼中最真实的自己 。
2)情绪控制
很多时候 , 我们的愤怒感是逐步增加的,越吵越凶 。
良好的生气,一定是建立在平和的情绪的基础上 。
因此,当我们的情绪达到爆发的顶点,我们不妨为情绪按下暂停键 , 给自己一段时间来平复心情 。
3)问题沟通
现实中,很多家长在生气时 , 都会夹杂着辱骂和责难: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
我们生气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行为的错误,并主动修正行为,从而不断地进步 。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情绪的干扰,专注于事情本身,也就是“对事不对人” 。
4)寻找对策
我们最终的方向是要让孩子从“知道做错了” , 到“知道如何做才是对的” 。
因此,找到问题之后,还需要在事后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对策,确定今后行为的方向 。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行为规则,在每一个规则下面有明确的执行措施 。
5)建立联结
在事后,我们要及时和孩子建立心理联结,告诉他们,我们生气,只是针对于这件事本身 , 而我们对他们的爱,不会因这件事情而有所减少 。
这种心理联结 , 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游戏,一句对不起,也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讨论刚才的事情 。
05
生气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而是一门学问 。
好好生气,是一种双向的情感流动 。
父母好好地回应孩子的情绪,能让孩子从中习得处理情绪的最佳方式 。
孩子释放了情绪,收获了成长,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紧密的心理联结 。
而亲子关系,也会在这个过程中 , 得以亲密无间、润滑顺畅 。
海子在《活在珍贵的人间》诗中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
孩子如太阳,孕育着无限的光芒和希望 。
父母似水波,带来了无限的温柔与爱抚 。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信阳光的长大 。
愿每一个父母,都能学会好好生气 。
愿每一段亲子关系 , 都能成为托举孩子的温柔港湾 。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