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PUA了!「愧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在旁人看来,嘻嘻的妈妈无疑是非常爱她的,即使起来的很早,也一定要等女儿起床后再一起共进早餐 。
但是只有身处其中的嘻嘻知道:这样的爱究竟让她有多窒息!
这种一直在用行为强调自己的“付出感”与“牺牲感”,不断强化女儿心里的“愧疚”来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全感的行为 , 与其说是爱 , 不如说是一种“变相的控制” 。
这类妈妈平常最爱说的话就是——“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 。
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情感暴力》中对此有深刻的解读: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 , 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让【我】幸福,希望孩子觉得能有【我】这样的父母何其幸运 。
表面上看并没有对孩子要求什么,实际上却给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锁 。
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因为不想让父母痛苦,便会习惯性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 充满自责 , 不敢反抗,活得矛盾而痛苦 。
这种“愧疚式教育”短时间内看是有效果的,但实际上却是一把伤人又伤己、杀人于无形的利刃 。
不仅会将孩子彻底推远,还会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带来持久而负面的深远影响 。
活在“愧疚感”中的孩子,有多痛苦?
朋友公司里有个从小在“愧疚式教育”中长大的妹妹 。
出生在农村的她很早没了母亲,从小便被爷爷奶奶灌输诸如此类的思想:
“家里穷” “我们没钱”
“玩具、零花钱都不是你该想的东西”
“别天天不学好跟人家攀比”……
当别的小孩子在分享零食的时候,她总是会默默躲开,连1毛钱的零花钱也不敢开口跟家里要 。
她的爸爸喝酒后总是对她埋怨:家里这么穷还不是因为有了你,要不是因为你我也能再娶一个!
也许长辈的意思是,希望她能更加懂事一些,能够体谅大人,知道家里的不容易 。
但这些话语还是带给了她巨大的痛苦与难过,让她深陷“愧疚”的泥沼 。
这些照单全收的痛苦没有发泄的途径,最终全都变成了她不断自我攻击的利器:
一直到高中离开家里去学校住校 , 她的“愧疚感”状态才稍稍变好了一些 。
但是周末一回到家里,一切就又变成了之前的样子 。
因为长辈和老人会不断对她说:
因为她上学,家里有多不容易,别人家孩子早早地帮助家里,这些年这个家其他人为了她受了多少苦多少难……
每次听到这些话 , 她都会无地自容恨不得马上找个地缝钻进去 。
她整个人在这种“愧疚”的状态下,纠结痛苦了将近20年 。
后来的她,常常充满赎罪感,在外面不敢犯错,低自尊,亲密关系也处理得一塌糊涂 。
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始终拒绝和家人沟通 。虽然还是愿意给家里人打钱,即使自己也没多少,但是也仅限于此了 。
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她在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剖析中,逐渐地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 , 认识到当初家人对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才终于在近些年状态逐渐好转 。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愧疚式教育”的时候,只看到了孩子短暂的屈服于顺从 , 却忽视了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的巨大危害 。
愧疚感最大的“杀伤力”就在于,它会让一个孩子从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感受,转向惯性自我否定与自我攻击 。
为了消除内疚,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愿望,迎合大人的行为标准,甚至失去自我 , 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
家长或许因为孩子听话而放心了 , 但实际上他可能已经没有空间去做自己了 。
本是追求快乐的过程,因为愧疚,变成了想要逃避的痛苦 。
在人生历程中,他们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同背上沉重的十字架,鲜有快乐可言 。
长此以往,会慢慢消耗孩子内心的能量 , 损坏孩子的人格和自尊,让他们变成一个自卑、脆弱的人 。
心理学家霍金斯在关于各类情感能量等级的分析中,把【羞愧】排在了最低位,其次是【内疚】 。
他认为【羞愧】和【内疚】是人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不良情绪,负面分数甚至超过【悲伤】,【愤怒】和【恐惧】 。

别再PUA了!「愧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文章插图
别再PUA了!「愧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文章插图
爱孩子,就不要制造“愧疚感”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热门问题: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
问题底下有一个被收藏了10万+的回答:
千!万!不!要!
永远不要试图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
当父母嘴上一直说 “赚钱辛苦,咱家很穷” 的时候,孩子接收到信息的其实是:
“家里条件不好,父母赚钱都很辛苦,父母付出这么多所都是为了你 , 你欠我们的 。”
“你必须得好好学习工作,将来好报答孝敬我们,否则你就对不起我们!”
“咱家这么穷,你不要指望咱家能给你买什么东西,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好的东西想都不要想了 。”
这些背后的潜台词虽然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藏在话语背后的情绪,孩子却能真真切切感受得到 。
长此以往下去,孩子会自责、羞愧,甚至将这些感受变成沉重的枷锁背负在身上,艰难前行 。
为什么有的家长会习惯于用“愧疚式教育”来管理孩子呢?
苏珊.福德沃《情感勒索》中说:利用“负罪感”等情绪向他人实施情感支配的人,本身对外界环境缺乏信任 。
也就是说,有的人虽然有了孩子,成为了父母,拥有了“家长”这一层身份 , 但是自己本身,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情感缺失 。
这种缺失感会迫使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主动寻求安慰感和平衡感,寻求顺从与认同 。
很多家长自己并非有意想要绑架与控制孩子,更多时候其实是下意识的行为与选择 。
中国式亲子的最大问题,是父母无法安放绝望无助的自己,打着“还不是为了你 , 我才牺牲了自己”的名义,让孩子在愧疚中一生过得拧巴又委屈 。
那家长怎么才能避免“愧疚式教育”呢?
1. 爱孩子前 , 先学会爱自己
研究发现,越是心怀恐惧、安全感缺失的家长 , 越是喜欢喜欢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 。
通过不断地强化,让孩子觉得亏欠父母,才能够更好地控制孩子,让他按照自己设定的道路来成长 。
可是,亲情不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商品 , 更不是用来勒索孩子情感的筹码 。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 。
有些家长没有能量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很可能自己内心的得到过的爱都十分匮乏 , 所以,家长可以分一部分精力好好爱自己,自己的状态好了,才有能力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 。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不要忘了自己的人生课题,保持学习,提升自己 , 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难题,想办法解决 。
对孩子过度与付出的父母,可以停止自我感动,转移生活重心,成为孩子的榜样 。
当父母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做表率时,孩子往往无需父母更多言语上的激励,他们也会产生内驱力,自发地变得努力向上 。
而不是因为愧疚感,背负着强大的精神压力痛苦前行 。
2. 用情感引导代替情感绑架
儿童教育博主唐老师曾说过:内疚式教育让孩子自我很难成长,他不敢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而是讨好与顺从别人 , 在讨好与顺从中获得自己存在的空间、价值和意义 。
真正睿智的父母,往往更愿意成为孩子的守护神,而不是掌控者 。
比如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可以引导他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感受,明白打人是不对的 , 从而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
这样适度的愧疚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自然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 , 在某些时候,还会促进孩子道德感的建立 。
父母与其给孩子内疚感觉,通过外力给予孩子动力毁掉孩子的教育方式 , 不如激发出孩子的内驱力 , 让孩子自发去变好 。
3. 要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父母不是成为父母那一刻就拿到了“合格父母”的通行证,都是需要一个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爱孩子的过程 。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可以确定的是,爱绝不是单方面一厢情愿地给予,还要考虑到对方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份爱 。
如果爱,就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每天把付出挂在嘴边 。
有好吃的东西毁掉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必单独留给孩子,可以全家一起品尝 。
父母付出的所谓的“爱” , 需要分清到底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自我感动式的付出 。
别用沉重的爱套牢孩子的手脚,禁锢他们的灵魂 。
别让他们在自责不安中长成一个恐慌的小孩 。
【别再PUA了!「愧疚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