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在嘴里怕化了 , 捧在手里怕掉了,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溺爱 。那么,地球这么大,其它国家就不溺爱孩子吗?
第一名:“上帝模式”——中国娃娃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宠溺世界第一 。由于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大部分家庭都开启了“421”的上帝模式——四个老人,两个成年人,一起溺爱一个孩子 。孩子就是家庭里的上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靠哭闹撒娇等多种手段逼家长就范 。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做“倒行孝”,说的就是这种要星星不给月亮的“众星捧月”式的教育方式 。因此,这类家庭产生了一大堆“小公主”、“小王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过份宠溺就是害孩子,他们的教育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 。
【世界各国溺爱孩子排行榜 中国排第一】孩子固然需要关爱,但过分的溺爱,则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孩子责任感和性格的养成 。溺爱,会毁掉一个孩子!
第二名:“天堂模式”——阿拉伯石油小哥
随着现代思想的进步,中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慢慢淡化,但阿拉伯人在对男孩子娇惯的程度上不亚于中国人 。更为严重的是,阿拉伯人对男孩子的娇惯,不仅是家庭的娇惯 , 甚至是族群式的 。卡塔尔、阿联酋、沙特等石油国家的男孩 , 可谓从小便生活在天堂中 。家境普遍富裕的男孩们,从小便有大批的随从侍女随侍,挥金如土,地位尊崇 。相反,女孩子的地位就要差得很多了 。
第三名:“阳光模式”——欧洲小伙伴
相较于日本和美国的孩子 , 欧洲的孩子们生活则阳光得多 。由于生活在发达国家 , 且竞争不是很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注重个性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 。在欧洲 , 孩子们生活丰富多彩,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从事的运动和才艺学习 。家长们通常会比较随孩子性子,对待孩子并不严厉 。在欧洲家长的眼中,孩子的生活就是要阳光健康 , 长大后才能成为积极向上,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
第四名:“修行模式”——美国孩子
相对而言,美国教育孩子的方法较为得当,也更加理性 。在美国,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类似苦修 。虽然课业负担并不繁重,但在生活中孩子通常要坚持至少一个运动项目的训练,并根据兴趣长期学习各种才艺 。而大多数孩子想要获得零花钱的话,需要承担部分家务 , 或是打工换取酬劳 。另外,他们还必须定期参加学校、教会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童子军 。美国人着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思维,他们爱孩子的方式,是让孩子独立 。
第五名:“压力模式”——日本儿童
日本孩子自小便生活在压力中 。由于一亿多人口挤在一个小岛上 , 所以,人们面临的升学和就业压力非常巨大 。在日本,绝大多数家长对待孩子比较严苛 , 在家里不苟言笑,孩子们被从小教育要严守各种规矩和礼节 。因学校课程难度仅次于中国,孩子们在课后通常奔波于各种辅导班 , 并且,他们还要抽空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 。日本家长认为孩子就要在压力中成长,今后才能融入社会 。
第六名:“地狱模式”——以色列少年
以色列极少有溺爱孩子的现象 。由于生活在战火纷飞的中东地区,以色列孩子从小便生活在“地狱式”的教育里 。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每逢节假日 , 常有成群的犹太少年由两个大人带着做游戏或者赛跑 。犹太少年会举行定期的聚会,以从小培养吃苦精神和团结意识 。在他们的意识里,想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家人 , 要奋斗就必须吃苦团结 。以色列人认为真正的爱孩子,就要让孩子们从小吃苦 。
10种溺爱方式解决过分溺爱孩子,种种都是害!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 。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 , 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 , 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 , 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 。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 。这样的孩子自 认为自己是中心 , 确实变成“小太阳”了 。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 , “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 。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 , 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 , 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 。孩子的心理是 , 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 , 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 , 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所以 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 , 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 , 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 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 , 孩子不怕水解决过分溺爱孩子 , 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 。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 。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 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 。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 。更有甚者 , 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 , 偎依着 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 , 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 , 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 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 , 投降,依从 , 迁就 。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 。”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 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 睦 。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 , 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 幼儿性侵案频发,请不要羞于和孩子谈性!预防幼儿性侵的10条建议
- 脑科学阐释:2岁孩子有三个养育策略,帮娃发展“学习力”
- 育儿心理学:想让孩子学会自己玩,请先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
- 孩子养成了讨好型人格,该怎么办?
- 如何正确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 分手之后怀孕了,前男友不想要孩子 ?生下前男友的孩子,他不要怎么办
- ?如何夸孩子才能夸到点子上
- 鱼肝油适合多大孩子吃
- 父母怎样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性教育?
- 孩子“人来疯、自来熟”?心理学:适当引导能培养出社交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