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老师吓唬孩子了,试试这三种方法,专治“熊孩子”

为人父母,有很多都干过这样的事情,在孩子还没上学的时候,经常会拿警察“吓唬”孩子,以求得片刻的安静;等孩子上学了,又会用某个厉害的老师 “威胁”孩子,借力打力,让孩子瞬间变成听话的小绵羊 。虽然很多家长也知道这种“管教”方法不科学 , 也尝试过很多其它方法 , 但都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情急之下依然会说出 “让警察把你抓你”、“告诉老师你在家表现不好”这些狠话 。
其实,孩子在幼儿阶段容易变成“两面派”,在家里是大老虎,进了幼儿园就变成了小老鼠 , 很多家长眼里的“熊孩子” , 在学校反而是特别乖巧的学生 。在幼儿园从教二十多年的刘老师就深有感触,每一届新生开学的第一次家长会,她都会给家长们提一个要求,希望家长们不要把她当做“尚方宝剑”,专治“熊孩子” 。她解释说,自己在学校属于比较严厉的老师 , 所以经常会被家长们用来吓唬孩子,很多家长在家里被 “小老虎”们折腾的实在没辙了,就会说“你再不听话,明天我就告诉刘老师!”、“快点乖乖睡觉,不然的话让刘老师来陪你啦”!其实大部分刚上学的孩子,本身对老师、对陌生人就会产生胆怯的心理 , 再加上家长在家里时不时的给以强化,会使得孩子更加惧怕老师、害怕上学,长此以往,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都意识到拿老师吓唬孩子是下下策,但苦于实在没招,真的是不知道有什么好办法对付“熊孩子” , 无奈之下只能采取这种直接有效、简单粗暴的方式,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其实,对付“熊孩子”的方法有很多 , 而是家长们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对症下药”,下面就介绍三种简单易学、上手极快的好方法 , 专治“熊孩子”:

别再用老师吓唬孩子了,试试这三种方法,专治“熊孩子”

文章插图
别再用老师吓唬孩子了,试试这三种方法,专治“熊孩子”

文章插图
先转移,后讲理 。孩子在幼儿阶段,总是喜欢用哭闹来解决所有问题,这时少点训斥,不要尝试通过镇住他的方法改变孩子的情绪 。这时应该做的是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如何让孩子克服胆小 , 说点他感兴趣的事,或用喜欢的玩具吸引他,情绪缓解后再慢慢和他讲道理 。如果此时孩子已经哭了,怎么哄都没用,就让他哭去吧 , 情绪宣泄了就好些了,不必要求他不哭,等平静之后再慢慢告诉他怎么做 。
边奖惩 , 边比赛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奖惩,其实很多家长都在用这个方法,但是为什么就是没有老师们用的效果好呢?有个重要因素被家长忽略:心理激励 。学校的小红花是发给班里表现好的同学,有些老师还会把小红花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 。学生们受到心理刺激,会产生比学赶超的愿望,并为之付诸行动,这就是心理激励 。对于幼儿来说,家里如果没有兄弟姐妹 , 父母作为孩子的陪伴者,也可以参加这个奖惩游戏 , 设定适当的奖惩范围如何让孩子克服胆小,表现好的给予小红花作为奖励 , 表现不好的不给小红花作为惩罚,每月一比,半年一评,给孩子“变好” 的动力 ,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养成良好的习惯 。
编故事,求共鸣 。比如3—6岁的孩子,他们在言语发展方面,已经具备了能倾听并了解意义的能力 。他们会把听到的故事与现实进行比对,并产生回应 。所以家长可以就孩子的坏习惯编个短故事,把孩子喜欢的小动物或是动画人物描述成努力改掉坏习惯的“英雄” , 慢慢讲给孩子听,让他产生共鸣,或是主动给予回应 。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自然而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比家长说一百句“不能乱丢东西”、“一定要早点睡觉”、“别再磨磨蹭蹭啦”,都有效果 。
教育总是有方法的,告别简单粗暴,用你的智慧让孩子变得更加智慧 。
【别再用老师吓唬孩子了,试试这三种方法,专治“熊孩子”】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