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社会」一个母亲与14岁儿子的“安宁告别”:“我希望他可以‘走’得有尊严”

本文原始标题是:一个母亲与14岁儿子的“安宁告别”:“我希望他可以‘走’得有尊严”

本文原始标题是:一个母亲与14岁儿子的“安宁告别”:“我希望他可以‘走’得有尊严”

深圳特区报2019年11月10日讯 14岁的小斌是一位脑脊髓间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 。 患病3年多来 , 小斌的父母带他辗转北京、广州等地 , 赶赴各大知名医院求医 , 但小斌的身体依旧每况愈下 。 今年已被多家医院告知治愈无望 。 很多医院甚至拒绝收治小斌 。 多番辗转后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收治了他 。 “我们知道目前的医疗技术无法治愈我儿子得的这种病 , 我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 现在只希望他能少受点苦 , 不要那么痛了 。 ”小斌妈妈感激地说 。

不能救他 , 就让他好好走吧!

「全知社会」一个母亲与14岁儿子的“安宁告别”:“我希望他可以‘走’得有尊严”。在中山七院安宁疗护病房门口 , 有一块大大的留言板 , 上面有很多写满了字的便签纸 , 有的是医护人员的祝福 , 有的是患者和家属的感受 , 还有一些是对于“死亡”的思考 。 在这个特殊的病房里 , 小斌将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程 。

“多亏了神经医学中心的周列民教授 , 非常感谢他愿意收下我们 。 后来听说这里有安宁病房 , 我一听很符合我们的需求 。 我们现在就是希望他能够少点痛苦 , 真的要走的话也好好地走 。 ”小斌的妈妈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 , 她和所有的母亲一样 , 为了孩子无论做多大的牺牲她都愿意 ,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她都愿意去试 。 几年来的求医之路虽然艰辛 , 她都没有怨言 。 可是看到医生一次次的摇头 , 看到孩子在病魔的折磨下痛苦的挣扎 , 她忍住泪水开始不断思考——如果现在的医学真的治不好孩子怎么办?

有时候 , 她试着鼓起勇气和孩子沟通他的病情 , 但是往往说着说着自己就哽咽了 。 面对“死” , 尤其是自己万般疼爱的孩子 , 谁也没法举重若轻?看到小斌状态越来越差 , 小斌妈妈想通了 , 继续没办法挽救孩子的生命 , 不如好好地陪孩子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 让孩子好好地走 , 有尊严地走 , 而不是插满各种管子 , 承受着巨大痛苦离去 。

8月9日 , 小斌转入中山七院安宁疗护病房 。 为了减轻小斌的痛苦 , 医院多次召开多学科讨论 , 充分尊重小斌和他父母意见的前提下 , 制定最优的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案 。

「全知社会」一个母亲与14岁儿子的“安宁告别”:“我希望他可以‘走’得有尊严”。等待“安宁离开”

“小斌每次疾病发作时 , 疼痛程度也相应增加 。 我能为他做的就是轻轻抚摸他的疼痛部位 , 同时告诉他自我放松的方法 , 陪他聊天 , 给他讲他感兴趣的小故事 。 有时候 , 一颗棒棒糖的诱惑力都足以帮他暂时减轻痛苦 。 ”一位安宁疗护病房的护士在留言板上写道 。 除了医护人员 , 医务社工每天也会到病房探访 , 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 , 深入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 除了临床治疗 , 这些细节都展现安宁疗护的人文关怀 。

小斌的病情还在不断恶化 , 但能够减少一些痛苦 , 也让小斌妈妈心里得到了一丝宽慰 。

2019年 , 深圳市入选国家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 , 中山七院成为深圳市安宁疗护试点单位之一 。 目前 , 中山七院现已建立包括各专科医生、护理人员、志愿者、医务社工等在内的安宁疗护多学科团队 。 医院坚持“全人 , 全程 , 全队 , 全家 , 全社区”的“五全”照护理念 , 从患者入住到出院或死亡后的一段时间 , 将有各专科专家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全方位的医疗照护服务 , 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 尊重患者的家庭文化脉络 , 协助家庭成员面对经历疾病事件的悲伤过程 。 未来 , 医院还将深入社区 , 积极宣传“优逝”理念 , 让大众建立对安宁疗护的正确认识 , 培育正确的生死观 。

(采访人员 罗莉琼 通讯员 方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