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山米】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掌握这些,家长不慌乱,宝宝少受罪

本文原始标题是: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 , 掌握这些 , 家长不慌乱 , 宝宝少受罪

孩子生病在所难免 , 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时 , 常常有排队2小时 , 问诊5分钟的现象 。 医生很忙 , 病人很多 , 常常应接不暇 。

那么在这短短的五分钟里 , 如何把孩子的病情阐述的正确、客观就变得非常重要 。 因为只有这样 , 医生才能对孩子的病有比较确切的认识 , 从而给于有效的治疗 。


【丑山米】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掌握这些,家长不慌乱,宝宝少受罪

【丑山米】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 , 掌握这些 , 家长不慌乱 , 宝宝少受罪//

有一位妈妈在论坛里发帖吐槽医生 , 原文如下:宝宝感冒了 , 我带他去医院看病 。 我告诉医生宝宝感冒了 , 可医生却不看宝宝 , 一个劲拉着我问 。

医生问:“宝宝是什么时候开始感冒的?”

我答:“这个我不知道 , 我今天刚出差回家 。 ”

医生问:“宝宝的鼻涕是什么样的?浓的还是清的?”

我答:“宝宝之前有鼻涕 , 但现在没了 , 我记不太清楚是浓的还是清的了 。 ”

医生问:“宝宝最近睡眠如何?精神状态怎么样?”

我被问急了 , 忍不住怼他:“刚才已经说了 , 我刚出差回家!你自己看宝宝不就知道了吗?看病不是要望闻问切的吗?”

之后 , 医生只是抬头随意看了看宝宝 , 竟然对我说:“看宝宝状态还好 , 要不你带回家再观察几天?”

一听这话 , 我气不打一处来:我带宝宝来医院 , 等了这么久 , 医生问我问个不停 , 都不怎么看孩子就把我打发了?真是无语~!

大家说说看 , 带宝宝看病都是这样吗?医生只问家长不看宝宝?!

对于这件事 , 很多妈妈纷纷回帖称 , 带宝宝看病基本上都是这样 , 医生问了自己很多问题 , 却很少看宝宝的情况 。

这里我们要为医生说两句公道话:宝宝感冒 , 医生重点问家长却不怎么看宝宝 , 这是正确的!首先 , 宝宝年龄小 , 不会说话或者不能用语言清楚表达病情;其次 , 宝宝在医生面前表现出来的状态有可能不是真实状态 , 比如有的宝宝在家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 到了外面就来精神了 。 在此也提醒大家 , 带宝宝去看病的家长 , 最好是一直照顾宝宝的那一位!

孩子生病 , 家长切忌慌乱 。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9件事 , 就是帮助家长在孩子生病之时 , 对孩子的病情自己能有一定的把握 , 从而冷静、客观地进行处理 。

一. 观念要转变

孩子生病某种意义上讲是好事 , 比如发烧 , 是因为身体受到了病菌的侵害 , 免疫机能抵抗产生的体温升高 , 如果孩子受到侵害却不发烧 , 那才是有问题 。

孩子之前不怎么生病 , 结果一上幼儿园就老生病是怎么回事?那是因为之前保护的太好了 , 没有机会受到病菌的侵害 , 免疫力也就没有得到提升 , 一旦上幼儿园会反复的生病 。

孩子从母体出生是不带任何病菌的 , 生病是必然现象 , 一定要通过生病免疫力才会提升 , 长大后才会不容易生病 。

二. 如何判断孩子生病是否严重?

吃喝是否正常 , 精神状态好不好 , 睡眠状况 , 便尿情况 。

哇哇大哭的孩子往往不严重 , 而不哭不闹、看起来很“乖”的孩子 , 往往更严重 , 因为ta已经没力气哭闹了 , 精神状态好坏 , 是衡量孩子病情是否严重的一个标准 。


【丑山米】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掌握这些,家长不慌乱,宝宝少受罪

【丑山米】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 , 掌握这些 , 家长不慌乱 , 宝宝少受罪//

三. 看诊时 , 家长需要做的那些事

1. 不要描述说 , 我的孩子老不吃饭 , 我的孩子老感冒 , 这些都是虚词 , 医生无法判断 。 要说体温多少度 , 这是量化;拉肚子几天 , 要说具体的天数 , 不要说经常腹泻 。

【丑山米】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掌握这些,家长不慌乱,宝宝少受罪。2. 客观叙述 , 而不是自己下判断 , “我觉得孩子怎么怎么样” , 并不一定准确 , 要让医生来做判断 。

3. 准确叙述发病时间及孩子的主要症状 , 就是一眼就看到的症状 。

4. 准确描述疾病变化趋势 , 先发烧后咳嗽 , 和先咳嗽后发烧 , 医生的判断会不同 , 治疗也不同 。 比如说 , 如果先发烧 , 然后咳嗽了 , 其实病情是在好转 , 而不是加重了 。

5.孩子的过敏史 , 以及家庭中其他人有没有类似的疾病 , 比如感冒、过敏等 , 都可以作为给医生判断病情的依据 。

6.去看医生最好带上宝宝吃过的药 , 之前吃什么药有效果 , 现在还可以继续吃 , 而不是又重新开新药 , 让孩子当试验品 。 同时详细告诉医生 , 孩子没吃药是什么反应 , 吃完药后是什么反应 。

四. 关于化验的那些认知误区

1. 化验检查都是辅助作用 , 真正做全方面诊断的是医生 。

2. 化验往往不准确 , 比如发烧了马上验血 , 因为发烧没多久 , 身体还没有做出充分的反应 , 查血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 。

3. 所有的化验都是体外化验 , 跟人体内差别很大 , 只能起很小的辅助作用 , 特别是测血钙、骨密度之类的 , 离开人体都不是原来的样本 , 完全测不出任何结果 。

五. 血液检查的几个指标:

如果真的碰到要进行血液检查 , 那检查报告又要如何查看呢?

? 白细胞总数高 , 中性粒细胞高 , C反应蛋白高:细菌感染

? 白细胞正常或降低 , 淋巴细胞高 , C反应蛋白正常:病毒感染

? 淋巴细胞数量增多 , 而且单核细胞数量也增多:病毒感染

? 嗜酸性粒细胞过多:可能有过敏性疾病 , 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等

? 嗜碱性粒细胞过多:可能患有结肠炎、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 血红蛋白减少:患有贫血

? 血小板减少:可能患有血小板减少症


【丑山米】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掌握这些,家长不慌乱,宝宝少受罪

【丑山米】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 , 掌握这些 , 家长不慌乱 , 宝宝少受罪//

查血Tips:

1. 做血常规一般采用末梢血(指尖血) , 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 。

2. 出现发热等症状的24 小时后再行血液检查 , 这样才有参考价值 。

3. 检查前千万不要服用抗生素类药物 , 以免影响血液检查的结果误导诊断 。

4. 通过观察宝宝的一般状况和精神状况来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较为可靠 。

5. 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 还是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等 , 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来决定 。

六. 关于挂水

挂水、静脉注射=慢性自杀 , 央视的调查不是耸人听闻 , 因为人体内部本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 现在给血管扎了个洞 , 并且还让药物随着血液运行到五脏六腑 , 给内脏都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

挂水的药剂 , 说是无菌的 , 其实只是杀灭活菌 , 那些死掉病菌的尸体依然还在药瓶中 , 进入人体后 , 特别是让肾脏产生极大的负担 , 因为肾脏就是负责过滤的 , 长时间挂水会造成肾衰竭 。

七. 回家静养

孩子生病到好的过程是一个曲线 , 需要一定的时间

父母要做的不是马上把症状压下去 , 没症状自己就安心了 , 其实很多时候疾病还在 。 比如发烧 , 不超过38.5摄氏度完全没有必要吃退烧药 , 打针 , 所有的退烧药都只是让体温退下来 , 并不能杀灭病菌 , 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 反而对身体有损伤 。

家长们认为的“最佳治疗”往往是希望“药到病除” , 要知道疾病的本质是有一个过程 , 表面的症状消失了 , 往往不是真的恢复了健康 , 很多人都见不得孩子发烧、咳嗽 , 希望孩子马上就能好 , 这是不对的 , 适宜治疗才是更好的方法 。

除了脑膜炎之类的发烧 , 其他都不会让孩子“烧坏脑子” , 超过39摄氏度的退烧 , 只是为了防止孩子高烧惊厥 。


【丑山米】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掌握这些,家长不慌乱,宝宝少受罪

【丑山米】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 , 掌握这些 , 家长不慌乱 , 宝宝少受罪//

八. 关于吃药

给孩子吃药 , 一定要看清楚说明 , 有哪些副作用 , 副作用写得越详细的药 , 越成熟越安全 。

宁愿吃老的药也不要吃新药 , 因为新药往往还没得到充分临床数据 , 有什么副作用也不清楚 。

全世界有80%的抗生素是在中国做实验的 , 所以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当小白鼠 。

九. 复诊

医生们初诊的出错率是很高的 , 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 , 比如手足口病 , 初诊几乎无法判断 , 并不是医术高低的区别 。

所以 , 不要一直给孩子换医生 , 一次没看好 , 就认为这医生不行 , 马上换医生看 , 如此下去 , 每次给孩子看的医生都是初诊 , 诊断准确率都是不高的 。

【丑山米】这9件事医生不会详细告诉你,掌握这些,家长不慌乱,宝宝少受罪。复诊非常必要 , 因为有了初诊的经验 , 同一个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并且第二次看同一个医生 , 其实医生自己也会很有压力 , 会更仔细给孩子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