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早期历史中 , 所有的水体都是淡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 陆地上的盐分和矿物质通过河流冲刷进入海洋,逐渐累积形成了高盐度的海水 。如今,全球大约3.3万种鱼类中,淡水鱼占据了41%的比例,它们能够承受的盐度通常低于0.05%,而海水的盐度则高达3.5% 。那么 , 淡水鱼若误入海洋,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这就要涉及到渗透压的原理了 。简而言之,大自然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状态,生物体内的盐度亦是如此 。假设细胞内的盐度为“5” , 而海水中的盐度为“10”,当生物体内摄入海水后,细胞内外的盐度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为了维持这种平衡,细胞内的水分会向外析出以稀释高浓度的海水 。这意味着,在大量水分的稀释作用下,细胞外的盐度降至“7.5”,而细胞内的盐度由于水分的流失而升至“7.5” , 此时,细胞内外的盐度均达到“7.5”,实现了平衡 。但这样的平衡是有代价的——细胞内的水分大量流失 , 导致机体脱水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饮用海水后会感到更加口渴的原因 , 因为身体的水分正在被用来稀释海水的盐度 。如果脱水程度过重,生命将受到威胁 。对于鱼类来说也是如此,淡水鱼一旦进入海水,会因为脱水而死亡;反之亦然,海鱼进入淡水后,细胞内会充满大量淡水,导致细胞不断吸水膨胀,最终可能导致“爆体而亡” 。
黄河历经多次改道后,现在的入海口位于莱州湾的西北部 。近三年来,黄河年均入海水量超过300亿立方米,这一数字是20世纪90年代的十多倍 。然而,居住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居民并未发现大量死鱼的现象 。那么,那些被黄河带入海水的淡水鱼究竟去了哪里?难道是因为黄河入海口的盐浓度太低吗?实际上,无论是汛期还是非汛期 , 黄河入海口的盐度都超过了淡水的盐度范围 。中国境内约有8600多种淡水鱼,一旦进入海水就会迅速死亡 。不过,也有少数淡水鱼对盐分的适应性较强,平时生活在淡水中,偶尔也能进入海水中生存,如花鲈等广盐性鱼类 。
【黄河之鱼:淡水与海水的生存挑战】既然如此,上文提到的盐度平衡原理是否失效了呢?为何淡水鱼能在入海口地区存活下来?答案在于入海口的特殊生态环境 。入海口并非狭小的区域,而是一个广阔的空间 。举例来说,我们通常认为的入海口可能只有机场那么大,但实际上它可能和一个小镇一样大 。入海口连接着淡水和海水,其盐度可以划分为十个阶段,其中1~3为淡水盐度值,8~10为海水盐度值,而中间的4~7则是缓冲区 。淡水鱼并不会突然闯入“8~10”的高盐度区域,而是从“1”的低盐度区域开始,逐渐向海水中过渡 。一旦盐度超过其耐受极限,淡水鱼会立即返回上游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海鱼 。
鱼类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愚笨 。上文提到的少数淡水鱼能够在海水中生存的前提是“时间不能太久” 。一旦超过一定的停留时间,无论是海鱼还是淡水鱼,在“异地”都将面临死亡的风险 。因此,不考虑时间的因素来讨论这个问题是不严谨的 。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这个过程:假设一个人穿着短袖T恤从36℃的高温区域走向-10℃的低温区域 。在这个过程中,温度并不是瞬间骤降的,而是逐渐缓慢下降 。如果这个人在低温区域停留过久,他无疑会被冻死 。然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反应,当他感到寒冷时,他会选择返回温暖的地方 。对于鱼类来说也是如此,它们在水域中生活,受到水流的影响较大 。当滚滚黄河水迅速冲入海洋时,淡水鱼可能还未来得及反应就已经置身于高浓度的海水中 。虽然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膊荒芡耆?懦?。
黄河流域起源于中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西至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由于中西部地势较高 , 导致黄河的流速较快 。古人曾形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然而,当黄河流经东部平原地带时,其流速会明显降低 。S形的弯道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 , 同时多年来黄河携带的泥沙也在东部地区沉积下来,进一步降低了水流的速度 。此外,沿途大量的藻类和水草也为鱼类提供了宝贵的“回游时间” 。因此,尽管被黄河水带入海中的淡水鱼数量众多,但真正死亡的个体却相对较少 。毕竟经过多年的自然选择和适应过程 , 生活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鱼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对能力,大多数都能够安然度过这场生存的挑战 。
- 贝加尔湖之谜:远离海洋的淡水湖如何孕育海洋生物
- 亚洲之最:黄河分洪闸之谜
- 为何欧美国家较少食用淡水鱼?
- 悬河之谜:为何黄河泥沙难以清理?
- 怀旧之情,亲手烹制糖醋黄河鲤鱼款待老友
- 世界十大最具代表性的淡水鱼
- 为何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发展不如长江流域?
- 龙羊峡水利工程黄河上游的壮丽景观与巨大工程
- 黄河龙门与禹门口大桥秦晋之好的象征与桥梁发展见证
- 黄河第一湾玛曲与若尔盖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