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人工智能有个约会?

英文缩写为AI的人工智能( ) , 可能是当今最引人入胜的科技学科之一 。试想一下,假若很多本需人类才能完成的复杂(或危险)工作,能够假手机器人去完成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得到了“解放” 。
对人工智能的畅想,并非西方的特有专利 。古时的中国人,就充分展开了他们大胆的探索 。譬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的故事,便从幼年起在我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其实假如我们再往远里追溯,春秋末期的鲁国木匠名师鲁班还曾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
从实证的角度而言,我们无法证明上面两个例子是否属实 。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农耕时代 , 能有那样的联想真的已经可以用“突破天际”来形容了 。
现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大体可以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 。科学家们乐观地表示,经过至多一代人的努力 , 与人类具有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将会出现 。这种断言令人们既怦然心动,又心下凛然 。
然而,科学家们很快发现这一工程的难度远远超出预期 , 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太过遥远 。其实他们真的应该早些翻看计算机之父图灵在此前发表的关于现代智能机器研究的著名论文的结论:“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段距离……”
对人工智能的比拼,很快成为美日政府间的竞争 。然而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各种成果很难刺激政府继续投资,于是这种官方的人工智能研究投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纷纷偃旗息鼓 。
有意思的是 , 影视界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却随即就被点燃了 。詹姆斯·卡梅伦的电影《终结者》系列,让亿万大众对人工智能第一次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被人誉为是人工智能启蒙教材 。
其实,撰写于接近200年前的《弗兰肯斯坦》就对科技与人工智能进行过诠释,该书也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
围绕着这部书,美国起码拍摄了10部电影(国内一般均译为《科学怪人》) 。最新一部是去年11月由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哈利波特)参演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 。
【我们与人工智能有个约会?】说句题外话,《弗兰肯斯坦》的作者是玛丽·雪莱 。没错,她就是著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 。
就我个人而言,我可以接受《终结者》中的机器人变坏,但是却无法想象在TA们具有人性之后,我该如何面对TA们 。之所以有这样的纠结,完全是由于斯皮尔伯格2001年导演的《人工智能》一片 。对这部片子,很多人用了同一个词来形容:泪奔 。
不管我们的心境如何,人工智能的发展终究是勒不住了 。1997年人工智能论文摘要,来自IBM的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演进的一大里程碑 。有人根据流行的摩尔定律,还计算出具有人类智能水平的机器将在2029年出现 。
真是令人热血澎湃!然而有人不这么看 。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人认为,人工智能最终或许将威胁人类的生存 。说这话的人并非科盲,恰恰相反,他的名字叫霍金,在物理学界和科学领域人工智能论文摘要,光是用名气他就可以压死一堆人 。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谈及人工智能 , 往往会联系到微软小冰 。这个聊天机器人最近解锁了一组新技能,情感记忆模块得以大升级 , 这意味着TA在理解人类情感方面会更加细致到位 。
据悉,明晚央视CCTV2播出的《对话》节目中,微软小冰也将“出席”,与一众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 。
对此 , 我很有兴趣,希望能借此了解到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内主流学界对人工智能的真实看法 。
本文到此结束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