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鑑(烛鉴) , ◆猶明鑒,明察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丹鉛新錄四?大破賊》:“‘大破賊’大字,是[晉][唐]口語……熟於《世說》者 , 自當燭鑑 。”
昭鑑,◆同“昭鑒” 。○宋欧阳修《军器库开启冬节道场斋文》:“冀昭鑑之甫回,契偃兵之盛際 。”
玉鑑(玉鉴),◆1.亦作“玉監” 。光潔可鑒的玉片 。古用為帶飾 。○《管子?輕重己》:“天子東出其國四十六里而壇 , 服青而絻青 , 搢玉總,帶玉監,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 , 號曰祭日 。”○[馬非百]新詮:“帶玉監,謂以玉鑑為帶上之飾也 。”◆2.鏡的美稱 。○[元][螡?馷《鸚鵡曲?贈玉香》曲:“畫蛾眉玉鑑香,伴才朗玉枕留香 。”◆3.玉盆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三》:“是日碧天如濯,明旭晶然,騰翠微而出 , 浩波映其下,對之覺塵襟盪滌,如在冰壺玉鑑中 。”◆4.喻皎潔的月亮 。○[宋][梅堯臣]《次韻答王景彝聞余月下與內飲》:“仰頭看月見新鴻,形影雙飛玉鑑中 。”○[金路鐸]《衛州贈子深節度》詩:“平分玉鑑漁村晚,四望黃牍褘D秋 。”○[明][李維楨]《日方升賦》:“代玉鑑以相摩 , 運璇穹而罔息 。”◆5.猶明察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自述》:“詔書因京城失破,未及帶隨,可記在心之大略,寫呈老中堂玉鑑 。”
印鑑(印鉴) , ◆留供核對以防假冒的圖章底樣 。如:支領款項時,所持圖章要與所留印鑒符合 。
引鑑(引鉴),◆謂持鏡照面 。○《新唐書?韓休傳》:“﹝[玄宗]﹞嘗引鑑,默不樂 。”
陰鑑(阴鉴),◆即陰燧 。語出《周禮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 。”○[南朝][梁元帝]《玄覽賦》:“置陰鑑之明水,設珪瓚而盈觴 。”○《舊唐書?禮儀志三》:“鑑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今司宰有陽燧,形如圓鏡,以取明火;陰鑑形如方鏡,以取明水 。”⒁姟瓣庫荨?。
以人為鑑(以人为鉴),◆《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 。’”於,以;監 , 通“鑑”,鏡 。○《國語?钦Z》:“王其盍亦鑑於人 , 無鑑於水 。”○[韋昭]注引《書》曰:“人無於水鑑,當於民鑑 。”後以“以人為鑑”謂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 。○《新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 , 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⒁姟耙匀藶殓R” 。
以古為鑑(以古为鉴),◆亦作“以古為鏡” 。◆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新唐書?魏徵傳》:“以古為鑑 , 可知興替 。”按 , 《舊唐書?魏徵傳》“鑑”作“鏡” 。
陽鑑(\\阳鉴),◆見“陽鑒” 。
玄鑑(\\玄鉴),◆見“玄鑒” 。
軒鑑(轩鉴) , ◆即軒轅鏡 。○[宋][范仲淹]《金在熔賦》:“如令^別妍媸,願為軒鑑;儻使削平禍亂,請就干將 。”○《宋史?外國傳三?高麗》:“去歲高懸軒鑑,大選[魯]儒,[彬][罕]接武澤宮,敢萌心於中鵠;濫巾英域 , 空有志於羨魚 。”⒁姟败庌@鏡” 。
雄鑑(雄鉴),◆謂傑出的鑒察力 。○[明][李東陽]《鎖繼恩》詩:“[太宗]雄鑑絕代無,[武功]刎頸[秦王]殂 。”
寫鑑(写鉴),◆照鏡 。○[唐玄宗]《答司馬承禎上劍鏡》詩:“寫鑑表容質 , 信服為身防 。”
往鑑(\\往鉴),◆見“往鑒” 。
圖鑑(图鉴),◆以圖畫為主並附以文字說明的著作(多用做書名) 。如:《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哺乳動物圖鑒》等 。
台鑑(\\台鉴),◆見“台鑒” 。
水鑑(\\水鉴),◆亦作“水鑒” 。◆1.明澈如水之辉映,故稱 。○[晉][陸隴《答大將軍祭酒顧令文》詩之二:“心猶水鑒,函景內照 。”○[宋][蘇軾]《以及黃秀才鑒空閣》:“明月本自明,無心孰為境 。挂空如水鑑,寫此山河影 。”◆2.明鑒 。○[明][文徵明]《送喬冢宰致仕還太原》詩之一:“啟事從來誇水鑑,移文曾经不愧山靈 。”⒁姟八?R” 。3.比喻清明無私 。○[清][錢謙益]《寄侯豫瞻督學江西》詩:“水鑑清時吏部郎,持衡專得典文章 。”
史鑑(史鉴),◆泛稱史籍 。○《史記》與《資治通鑒》為我國史書代表著作,故用两者為我國史籍的代稱 。○《紅樓夢》第五一回:“前八首都是史鑑上有據的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四:“女名[靜娟],字[守一],好觀史鑑 。”
識鑑(\\识鉴),◆見“識鑒” 。
聖鑑(\\圣鉴) , ◆亦作“聖鑒” 。◆指帝王或臨朝太后的鑒察 。○《晉書?桓溫傳》:“今皇子幼稚,而朝賢時譽惟[謝安]、[王坦之]才識智能 , 皆簡在聖鑑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紛紜之議,裁之聖鑒 。”○《舊唐書?權德輿傳》:“陛下亦宜稍迴聖鑑,俯察群心 。”○《鏡花緣》第八八回:“太后移置十名後 , 可見妍媸難逃聖鑑 。”○[陳白塵]《大風歌》第二幕:“皇太后聖鑒:[張敖]得罪[高皇帝] , 理應削去王位,焉敢心懷不滿?”
神鑑(\\神鉴),◆見“神鑒” 。
賞鑑(\\赏鉴),◆見“賞鑒” 。
三鑑(三鉴) , ◆謂以鏡、以古、以人為鑒 。指君子心身的標准 。○《北堂書鈔》卷一三六引[漢][荀悅]《申鑒》:“正人有三鑑:鑑乎古,鑑乎人,鑑乎鏡 。”今本《申鑒?雜言上》“鑑”字作“鑒”,文並异 。○《新唐書?魏徵傳》:“帝([唐太宗])後臨朝,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朕嘗保此三鑑 , 內防己過 。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上、《舊唐書?魏徵傳》“鑑”字皆作“鏡” 。○[明][袁宗道]《輓周老師》詩之二:“國自憐三鑑,人誰續五車?”
人鑑(\\人鉴),◆亦作“人鑒” 。◆1.指知人之明 。○《宋書?王微傳》:“吾雖無人鑒,要是早知弟,每一共宴語 , 前言何嘗不以止足為貴 。”◆2.即人鏡 。○[宋]人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鏡”為“鑒” 。○《新唐書?魏徵傳》:“帝後臨朝歎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 。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清][曹溶]《答顧寧人》詩:“自知良獨難 , 人鑒庶為寶 。”詳“人鏡” 。
青鑑(\\青鉴) , ◆亦作“青鑒” 。◆1.青銅鏡;明鏡 。○[南唐][李中]《贈夏秀才》詩:“明時儻有丹枝分,青鑑從他素髮新 。”◆2.猶青覽 。○[盛宣懷]《致澤公爺書》:“瀕行肅上寸箋,度邀青鑒 。”○[蘇曼殊]《與劉三書》:“前在[申]寄上一箋,《文學因緣》一冊,想已塵青鑒矣 。”
秦鑑(秦鉴),◆見“秦鏡” 。
破鑑(破鉴),◆破鏡 。喻殘月 。○[宋][歐陽修]《招許主客》詩:“樓頭破鑑看將滿,甕面浮蛆撥已香 。”
品鑑(\\品鉴),◆見“品鑒” 。
年鑑(年鉴),◆《宋史?藝文志五》有《年鑒》一卷 。今不傳 。今之所謂年鑒 , 係指彙集一年以內或截至出版年為止的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況、統計等資料的⒖紩?。如:世界知識年鑒、教育年鑒等 。如:世界知識年鑒、教育年鑒等 。○[阿英]《方志敏同志早年寫的小說》:“第二年,還被選編到小說钻研社刊行的《小說年鑒》裏 。”
明鑑(\\明鉴),◆亦作“明鑒” 。亦作“明監” 。◆1.明亮的鏡子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卷二:“明鑒鏡察,當照其胸懷耳 。”○《新唐書?魏元忠傳》:“夫明鑑所以照形,旧事所以知今 。臣請借近以為諭 。”◆2.稱人善於識別事物;明察 。○《後漢書?段熲傳》:“聖朝明監,信納瞽言,故臣謀得行 , [奐]計不用 。”○《三國志?魏志?楊俊傳》:“[俊]自少及長,以人倫自任 。同郡[審固]、[陳留][衛恂]本皆出自兵伍 , [俊]資拔獎致,咸作佳士……其明鑒行義多此類也 。”○《晉書?王恭傳》:“賴先帝明鑒,浸潤不行 。”○[清][溥偉]《讓國御前會議日記》:“以揖讓為美德,以優待為欺飾,請太后明鑑 。”○[茅盾]《子夜》二:“嗯,嗯,請三老爺明鑒 。關廠的話 , 現在說出去,恐怕會鬧亂子 。”◆3.明顯的鑒戒或借鑒 。○《後漢書?陳蕃傳》:“明鑒未遠,覆車如昨,而近習之權,復相扇結 。”○《明史?外國傳一?朝鮮》:“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苟闕斯两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 , 可為明鑑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關鎮雜記?三關》:“[元]人進《金史》表:‘勁卒擣[居庸關],北拊其背;大軍出[紫荊口],南扼其吭 。’此古今都[燕]者防患之明鑑也 。”◆4.喻月或平靜的水面 。○[宋][蘇軾]《曲檻》詩:“流水照朱欄 , 浮萍亂明鑑 。”◆补证条目■明亮的镜子 。○汉贾谊《新书·胎教》:“明鑑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
民鑑(民鉴),◆見“民監” 。
鸞鑑(鸾鉴),◆即鸞鏡 。○[宋][張元幹]《蘭陵王》詞:“想娥綠輕暈,鸞鑑新怨 。”○[宋][石孝友]《行香子》詞:“鳳絃再續,鸞鑑重窺 。”⒁姟胞[鏡” 。
臨鑑(临鉴),◆對鏡 。○《新五代史?晉臣傳?桑維翰》:“為人醜怪,身短而面長 , 常臨鑑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 。’”
精鑑(\\精鉴),◆亦作“精鑒” 。◆明於鑒別 。亦指高明的識別力 。○[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欲求士之賢愚,在於精鑒博采之而已 。”○[五代][齊己]《愛吟》:“傳寫會逢精鑒者,也應知是詠閒情 。”○《宋史?儒林傳四?巫嬷t》:“嘗讀[陸九淵]文喜之,而未識其人,考試禮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陸]之文也 。’揭露,果[九淵],人服其精鑑 。”○[王先謙]《與繆荃孫書》:“[石州]文除了[祁][趙]兩碑志外 , 無可入選,足徵精鑒 。”
金鑑(\\金鉴),◆亦作“金鑒” 。◆1.《新唐書?張九齡傳》:“﹝[玄宗]﹞千秋節,公、王並獻寶鑑,[九齡]上事鑑十章,號《千秋金鑑錄》,以伸諷諭 。”後以“金鑑”指對人進行諷諭的文章以及書籍 。○[宋][陸游]《丞相率文武百僚請建重明節表》:“周行抃蹈,各陳金鑒之書 。”○[清][錢謙益]《天啟元年浙江鄉試程錄?第一問》:“其在本日 , 所以進金鑑而箴丹扆者 , 亦必有道矣 。”◆2.指明察的帝王 。○[宋][范仲淹]《謝許守舊官表》:“金鑑臨御,多士駿奔 。”◆3.指帝王之明察 。○[宋][范仲淹]《四民詩?士》:“黜陟金鑑下,昭昭媸與妍 。”◆4.比喻月亮 。○[宋][梅堯臣]《晚過天漢橋堤上行》詩:“海月開金鑑,河冰臥玉虯 。”
借鑑(鉴戒),◆1.《淮南子?主術訓》:“夫據榦而窺井底,雖達視猶不能見其睛;借明於鑑以照之,則寸分可得而察也 。”○[高誘]注:“鑑,鏡也 。”○[北齊][劉晝]《新論?貴言》:“人目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形 。”後因以“借鑑”或“借鏡”比喻把別人的經驗或教訓借來對照學習或吸取 。○[秦牧]《藝海拾貝?掌握語言藝術弄好文學創作》:“‘有本有則’,借鑒、揚棄的道理 , 不僅對於詩歌是重要的,對於其他一切文學體裁的創作,我想,也都是重要的吧!”[秦牧]《藝海拾貝?南國盆景》:“藝術各部門總是可以相互借鏡的 。”◆2.比喻別人的可供自己對照學習的經驗或吸取的教訓 。○[魯迅]《南腔北調集?關於翻譯》:“重视翻譯 , 以作借鏡,其實也就是催進以及鼓勵着創作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結論》:“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评地吸收其中一切有利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做作品時候的借鑒 。”◆补证条目■○《淮南子·主术训》:“夫據榦而窺井底,雖達視猶不能見其睛;借明於鑑以照之,則寸分可得而察也 。”高诱注:“鑑,鏡也 。”○北齐刘昼《新论·贵言》:“人目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形 。”■后因以“借鑑”或“借鏡”比喻把他人的经验或教训借来对比学习或吸取 。○清孔广林《喜春来·示家人》曲:“不疑名豈償金減,馬援曾经遭薏苡讒,無瑕休管哆箕南 。還借鑑,着意保清潭 。”
戒鑑(\\戒鉴) , ◆亦作“戒鑒” 。◆警戒;引以為戒 。○[明][李贄]《讀史?經史相為表裏》:“史而不經 , 則為穢史矣 , 何以垂戒鑑乎?”[孫犁]《澹定集?<文藝評論>改進要點》:“這些作法,往往是以‘群言’之虛名,掩‘一言’之實質,流弊甚多 , 對文藝工作,有切膚之痛,深可戒鑒 。”
鑑諸(鉴诸),◆即方諸 。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用具 。○《說文?金部》:“鑑,大盆也 。一曰鑑諸 。可以取明水於月 。”○[王筠]句讀:“諸是[漢]名,鑑乃古名 。”○《舊唐書?禮儀志三》引[漢][衛宏]《漢舊儀》:“以鑑諸取水於月,以陽燧取火於日 。”
鑑止(鉴止),◆亦作“鑒止” 。◆照察 。止,語氣助詞 。○《宋史?樂志八》:“何以至祥,上天鑒止 。”
鑑知(鉴知),◆亦作“鑒知” 。◆明察知悉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上天鑒知,減其爵祿 。”
鑑證(鉴证) , ◆亦作“鑒證” 。◆猶見證 。○[郭沫若]《歸去來?由日本回來了》:“我在心中高呼千萬遍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之名以為鑒證 , 金石可泐,此志不渝 。”
鑑照(鉴照),◆亦作“鑒照” 。◆鑒識照察 。○[漢][班昭]《東征賦》:“庶靈祇之鑒照兮,祐貞良而輔信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故鑒照洞明,而貴古賤今者,二主是也 。”○[詹鉠]義證引[李曰剛]曰:“謂鑒識照察洞徹分明也 。”○《朱子語類》卷四五:“一以貫之,固是以心鑒照萬物而不遺,然也須多學而識之始得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施主功德,佛已鑒照 。”
鑑昭(鉴昭),◆亦作“鑒昭” 。◆猶明察 。○[明]徐復祚《投梭記?約社》:“靈神鑒昭,一月月十風五雨年收好,當祈報 。”
鑑原(鉴原),◆亦作“鑒原” 。◆鑒察原諒 。○《宦海》第三回:“[金方伯]聽了 , 不懂[李中丞]是什麼意思,心上十分不悅,便道:請大帥鑒原 。”○[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有些处所還得改的隱晦一點,這可由弟動筆,希兄鑒原 。”○[魯迅]《書信集?致劉隨》:“其中僭改了幾處,希鑒原為幸 。”◆补证条目■亦作“鑒原” 。鉴察原谅 。○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啓太師,兵部丁汝夔,下官委他點盤軍器,不得進見,望太師鑒原 。”
鑑于(鉴于) , ◆亦作“鑒于” 。◆考慮到;覺察到 。
鑑選(鉴?。??◆亦作“鑒選” 。◆鑒別評選 。○[高胗[]《小城年龄》第十二章:“[劍平]以及[四敏]都被選作展覽品的鑒選人 。”
鑑悟(鉴悟),◆亦作“鑒悟” 。◆謂精於審察,明白事理 。○《北史?申徽陸通傳論》:“[陸通]鑒悟明敏 , 飾之以溫恭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無忌]聰明鑒悟,雅有武略 。”
鑑微(鉴微),◆照見細微的東西 。○[唐][孟郊]《結交》詩:“鑄鏡圖鑑微 , 結交圖相依 。”
鑑團(鉴团),◆指凸面鏡 。○《墨子?經下》:“鑑團,景一大一小而必正 。”○[張純一]集解引[欒廷梅]曰:“此言突面返光鏡 , 正景大、小之理 。鑑團讀為團鑑 , 即突鏡也 。”
鑑臺(鉴台),◆鏡臺,梳妝臺 。○《宣以及書譜?衛恒》:“見於世者,多其草字 。論者以謂如插花丽人舞笑鑑臺,是其便娟有餘,而剛健非所長也 。”
鑑飾 , ◆亦作“鑒飾” 。修饰 。○三国魏阮籍《鸠赋》:“端妍姿以鑒飾 , 好威儀之如一 。”
鑑世(鉴世),◆鑒察世道 。○[明][宋濂]《送國子正蘇君還金華山中序》:“予之所深望者,不朽之盛事,鑑世之元龜也 。”
鑑識(鉴识),◆亦作“鑒識” 。◆審察辨識的能力 。多指識別人材 。○《三國志?魏志?以及洽傳》:“[洽]同郡[許混]者,[許劭]子也 。清醇有鑒識 。”○[南朝][梁][沈約]《沈文季加侍中詔》:“業宇流正,鑑識超常 。”○《舊唐書?陸贄傳》:“得賢有鑑識之名,失實當暗謬之責 。”○[明][高啟]《代送饒⒄??省序》:“對賓客則藉其辭令之善,用人物則取其鑒識之精 。”
鑑賞(鉴赏),◆亦作“鑒賞” 。◆1.猶識別,辨識 。○《晉書?王戎傳》:“族弟[敦]有高名,[戎]惡之 。○[敦]每一候[戎] , 輒託疾不見 。○[敦]後果為逆亂 。其鑒賞先見如斯 。”◆2.謂賞識 。○[唐][李翱]《答韓侍郎書》:“其鑒賞稱頌人物,初未甚信,其後卒享盛名為賢士者 , 故[陸歙州]、[常簡州]皆是也 。”○[宋][黃庭堅]《以及答莘老見贈》:“兒曹被鑒賞,許以綜九流 。”○[明]徐渭《送俞生之入楚》詩:“歸來逢鑒賞,幾度抹山窗 。”◆3.鑒定欣賞 。多用於藝術品、文物等 。○[明][陶宗儀]《輟耕錄?淳化閣帖》:“《淳化閣帖》,非精於鑒賞者 , 莫能辨其真偽 。”○[明][文徵明]《詠次明》:“寄情時有樗蒲樂 , 博物咸推鑑賞家 。”○[魯迅]《集外集拾遺?文藝的大眾化》:“文藝本應該並非只有少數的優秀者才能夠鑒賞 , 而是只有少數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鑒賞的東西 。”
鑑人(鉴人) , ◆亦作“鑒人” 。◆1.照人 。○[明]葉小鸞《艷體連珠?發》:“蓋聞光可鑒人,諒非蘭膏所澤 。”◆2.知人,察人 。○[唐][鍾輅]《前定錄?喬琳》:“[彥莊]客[申屠生]者,善鑒人 。”
鑑?。?? 。?,◆亦作“鑒取” 。◆察知瞭解 。?。??~,表示動作的進行 。○[清][李漁]《慎鸞交?拒托》:“訴奇冤 , 還望娘行鑒取,莫聽煩言 。”○[清][納蘭性德]《紅窗月》詞:“道休孤密約,鑒取深盟 。”○[郭沫若]《落葉?第十信》:“神是會容恕一切的,神會鑒取我的燃燒着一樣的誠意的 。”
鑑曲(鉴曲),◆亦作“鑒曲” 。◆指[鑒湖] 。在[浙江][紹興] 。語本《新唐書?隱逸傳?賀知章》:“又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 。”○[宋][周到]《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詞:“[鑒曲]寒沙,[茂陵]煙草,俛仰千古悠悠 。”一本作“鑑曲” 。○[宋][張炎]《憶舊游?寄沈堯道諸公》詞:“留連,住人處,是[鑒曲]窺鶯,蘭沼圍泉 。”○[清][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軼事》:“何日扁舟返[鑑曲],匡床夜雨話聯蟬 。”
鑑明(鉴明),◆亦作“鑒明” 。◆1.鏡面明凈 。○《莊子?德充符》:“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2.審察明白 。京劇《審龍珠》第十二場:“賊王府陷害我送官究辦,望大人細體察鑒明此冤 。”
鑑貌辨色(鉴貌辨色),◆亦作“鑒貌辨色” 。◆1.觀察以及辨識人的容顏神色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適來鑒貌辨色,觀君與凡俗不同 。”○《景德傳燈錄?守清禪師》:“僧曰:‘爭知某甲不肯?’師曰:‘鑒貌辨色 。’”○《西游記》第五九回:“大丈夫鑒貌辨色,只以求扇為名,莫認往時之溲話,管情借得 。”◆2.有時含貶義 。指善於觀察別人臉色,以求取悅於人 。○《官場現形記》第四三回:“這就叫見風駛船,鑒貌辨色 。”
鑑略(鉴略) , ◆亦作“鑒略” 。◆識見才略 。○《晉書?殷仲堪傳》:“而用計倚伏煩密,少於鑒略,以致於敗 。”○《北史?李靈李孝伯等傳論》:“[孝伯]風範鑒略,蓋亦過人 。”○[唐][司空圖]《故鹽州防禦史王縱追述碑》:“[開成]中,宰相[鄭公][肅允]屬鎮臨,尤稱鑒略 , 仰賢有素,授任不疑 。”
鑑鸞(鉴鸾),◆猶鏡鸞 。○[唐][王渙]《惆悵》詩之四:“訣別[徐郎]淚如雨,鑑鸞分後屬何人 。”
鑑臨(鉴临),◆亦作“鑒臨” 。◆審察,監視 。○[唐][韓愈]《論佛骨表》:“佛如有靈,能作禍祟 , 凡是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宋][劉過]《六州歌頭?題岳鄂王廟》詞:“臣有罪,陛下聖,可鑒臨 。”○《紅樓夢》第一○三回:“虔請[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聖人,鑒臨在上,誠感則靈 。”○[茅盾]《霜葉紅於二月花》十四:“那時候這歲半的小女孩要在眾親友鑒臨之下?菟?奈磥淼母改福?並拜見各位尊長 。”
鑑亮(鉴亮),◆亦作“鑒亮” 。◆審察並原諒 。○[明][屠隆]《綵毫記?遠謫夜郎》:“白冤狀甚明,儻皇情不鑒亮,臣情願讓王爵,辭恩賞 。”捻軍史料部?独铠櫿滦鸥?答英西林書》:“弟既叨舟誼,又屬梓鄉,豈恝然若此耶?仍希曲為鑒亮 。”
鑑空衡平(鉴空衡平) , ◆猶言明察持平 。○[清][楊潮觀]《開金榜朱衣點頭》:“今司文柄 , 鑑空衡平 , 不受一毫請托 。”○[胡士瑩]校注:“鑑空衡平,明察持平的意思 。鑑空,言胸無成見 。衡平,衡量公平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論語?雍也篇五》:“﹝[黃勉齋]﹞所云:‘未怒之初 , 鑑空衡平;方過之萌,瑕纇莫逃 。’”
鑑局(鉴局),◆亦作“鑒局” 。◆指人的見識以及胸怀器量 。○[唐][司空圖]《容成侯傳》:“上聞而器之,召見,嘉其鑒局 , 且謂毫髮無隱,屢顧屬之 。”
鑑戒(借鉴),◆亦作“鑑誡” 。亦作“鑒戒” 。亦作“鑒誡” 。◆1.引為教訓 , 令人警惕 。○《國語?楚語下》:“人之求多聞善敗 , 以鑑戒也 。”○《後漢書?荀爽傳》:“又集[漢]事成敗 , 可為鑒戒者,謂之《漢語》 。”○[清][惲敬]《與姚來卿書》:“[豐城]極弊之^,[彭秋潭]敗于[臨川],深可鑒戒 。”◆2.指引為教訓,令人警惕的事情 。○《魏書?高允傳》:“厥後史官並載其事,以為鑒誡 。”○[明][張綸]《林泉隨筆》:“其說可為後世之鑑誡,故用表而出之 。”○[馬南村]《燕山夜話?不吃羊肉吃菜羹》:“這一類笑話雖然發生在死去了的封建時代,然而,現在的人也未嘗不可以引為鑒戒啊 。”
鑑機識變(鉴机识变),◆亦作“鑒機識變” 。◆观察時機,瞭解動向 。○《晉書?皇甫真載記》:“[燕]朝無綱紀 , 實可圖之 , 鑒機識變,唯[皇甫真]耳 。”
鑑許(鉴许),◆亦作“鑒許” 。◆鑒察並認可 。○[南朝][宋][鮑照]《重與世子啟》:“今者之請,必願鑒許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王蘭泉》:“[藩]從先生游,垂三十年,論學談藝,多蒙鑒許 。”○[清][敲魳鋆《與楊性農書》:“不謂過蒙鑒許,以為粗知文事,重複增寄巨蒿 。”
鑑湖(鉴湖),◆亦作“鑒湖” 。◆1.湖名 。即[鏡湖] 。又稱[長湖]、[慶湖] 。在[浙江][紹興]城西南二千米 。為[紹興]名勝之一 。○[唐][杜甫]《壯游》詩:“[越]女天下白,[鑑湖]蒲月涼 。”○[元][薩都剌]《題汀州丁三溪知事卷》詩:“[鑑湖]分半曲,[賀老]竟何如 。”◆2.湖名 。在[江西省][吉水縣]東二里 。○《古謠諺》卷二七引《廣輿記?鑒湖諺》:“水繞[鑑湖]弦,[吉水]出狀元 。”◆3.湖名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烏魯木齊市] 。湖濱有[閱微草堂],相傳為[清]代文人[紀昀]謫戍[新疆]時的旧居所在?,F為游覽勝地 。◆4.[浙江][紹興]的別稱 。因境內[鑒湖]得名 。○[清]末[紹興]籍革命黨人[秋瑾]自號[鑒湖女俠] 。
鑑衡(鉴衡),◆亦作“鑒衡” 。◆鑒別,評定 。○[明][李東陽]《擬楊文懿公謚議》:“又見諸考校 , 為鑑衡模範,昭不可掩 。”○[清][汪懋琨]《<白雨齋詞話>序》:“予竊喜鑒衡不爽,而生之素所蓄積可知矣 。”
鑑核(鉴核),◆亦作“鑒核” 。◆審察並核定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關於<子見南子>》附文四《教育部朱⑹录吧綎|教育廳會銜呈文》:“謹根據原呈所控各節,將調查所得情景,連同《子見南子》劇本 , 會銜呈復 , 恭請鈞部鑒核批示祗遵,實為公便 。”
鑑觀(鉴观),◆亦作“鑒觀” 。◆察視 。○《後漢書?翟酺傳》:“心存亡國所以失之 , 鑒觀興王所以得之 。”○[清][侯方域]《志定鼎說》:“昔者[秦]得金策,翦諸鶉首,鑒觀[秣陵],厥有王氣 。”中國近代史資料部?短?教靽?醒世文》:“上帝鑒觀應不爽 , 真偽心腸天總明 。”
鑑古(鉴古),◆指鑒定古代文物 。○[清][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姜白石]《絳帖平》……幸目次備詳總錄,鑑古者資以攷證 。”
鑑格(鉴格),◆猶法式 。○[明][高啟]《范魏公手書<伯夷頌>為其裔孫天章題》詩:“當時書寫豈無謂,要示後人為鑑格 。”
鑑斷(鉴断),◆亦作“鑒斷” 。◆明察決斷 。○《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五年》:“[段公]無鑒斷之才,非撥亂之主 。”○[胡三省]注:“鑒,明也;斷,決也 。”
鑑定人(鉴定人),◆1.指對工程建設、新工藝、新產品等拥有鑒定資格的專門人員 。◆2.法律名詞 。指能夠運用科學技術以及專門知識查明刑事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並作出鑒定結論的人員 。有專職的,如处所各級人民法院的法醫等;也有指派、聘請的 , 如醫生、教授、科學家等 。
鑑定(鉴定),◆亦作“鑒定” 。◆1.辨別並確定事物的真偽優劣 。○[宋][陸游]《跋中以及院東坡帖》:“鑒定精審,無一帖可疑者 。”○[明][葉憲祖]《鸞鎞記?品詩》:“滴露研硃非草草 , 從容鑑定庶無尤 。”○[茅盾]《冤屈》:“這衣服的剪裁式樣,要是給話劇團管道具的專家見了,准會鑒定出它是哪一年的時裝 。”◆2.指對人功過、出身以及優缺點等的鑒別以及評定 。○《燈下集?談曹操》:“‘奸雄’這一鑒定,是[許劭]的創造 。”○[丁玲]《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十:“他對於成份的鑒定特別細心 。”杜鵬程《在以及平的日子裏》第二章:“喲!我又不是幹部科長,成天給你作鑒定 。”
鑑道(鉴道),◆明察道理 。○《尸子》卷下:“未有不因學而鑑道,不假學而光身者也 。”
鑑達(鉴达),◆亦作“鑒達” 。◆明察洞徹 。○[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明練庶務,鑑達治體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不知明乎天道,辯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 。”
鑑察(鉴察),◆亦作“鑒察” 。◆鑒別,观察 。○《晉書?喂廨d記》:“鑑察成?。?遠侔古人 。”○[唐][白居易]《祭中書韋相公文》:“今茲薦奠,不設葷腥,庶幾降臨,鑒察精意 。”○[明][無名氏]《臨潼鬥寶》第一?。骸胺俏⒊甲苑Q許,主公廉价鑑察 。”中國近代史資料部?缎梁ジ锩?徐錫麟安慶起義清方檔案》:“並無確切同謀實據,故續電請從緩電奏,當蒙鑒察 。”◆补证条目■亦作“鑒察” 。鉴别,观察 。○《尔雅·释训》“明明、斤斤 , 察也”晋郭璞注:“皆聰明鑒察 。”
鑑采(鉴采) , ◆亦作“鑒采” 。◆審察並采取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設便民房》:“敢附記之,仰祈鑒采 。”
鑑別(鉴别),◆亦作“鑒別” 。◆謂辨別真假好壞 。经常使用於對藝術作品的分辨識別 。○[宋][司馬光]《論周琰事乞不坐馮誥狀》:“[周琰]所用殊字 , [誥]本疑不係重疊韻 。由臣愚懵,鑒別不精 。”○[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二:“精于鑑別,所蓄書畫最富 。”○[朱光潛]《文學的趣味》:“文學作品在藝術價值上有高下的分別 , 鑒別出這高下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惡 , 這就是普通所謂鑒別 。”
鑑辨(鉴辨),◆謂知人識才 。○[漢][趙曄]《窃侥炅?闔閭內傳》:“[胥]乃明知鑑辨,知[孫子]可以折衝銷敵 。”
鑑拔(鉴拔),◆亦作“鑒拔” 。◆謂識別選拔人材 。○《後漢書?鄭玄傳》:“[玄]稱[淵]為國器,[嘏]有道德 。其餘亦多所鑒拔,皆如其言 。”○《新唐書?李敬玄傳》:“[太玄]坐免官十年 。○[敬玄]廉知之,擢為[鄭州]司功④姡?嶂恋z書少監、[申王]師,以德行聞 。其鑒拔率若此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獨孤及》:“[及]性孝友,喜鑑拔 。”
火鑑(火鉴),◆見“火鏡” 。
衡鑑(\\衡鉴),◆亦作“衡鑒” 。◆1.衡器以及鏡子 。比喻准繩、楷模 。○[宋][范仲淹]《上執政書》:“賞罰者,天子之衡鑑也 。衡鑑一私,則天下之輕重妍醜 , 從而亂焉 。”○[宋][司馬光]《上宋侍讀書》:“伏惟執事體純明以立質,積學問以廣德……誠薦紳之表的,後進之衡鑑也 。”◆2.品評;鑒別 。○[宋][陸游]《南唐書?伍喬傳》:“及覆考牓出,[喬]果為首 , [洎]、[貞觀]次之,時稱主司精於衡鑑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慶元二年戒飭場屋付葉翥已下御筆》:“惟賴卿輋意悉心,精加衡鑒 , 網羅實才 。”○[明][李東陽]《送傅曰會還新喻二十韻》:“歲月供鉛槧,交情識佩刀 。文章吾所畏 , 衡鑑爾能逃 。”○[茅盾]《<新綠草嫞局既ぁ罚骸白髡咛炷系乇?nbsp;, 既非相識,又無所謂好惡,倘有衡鑒失當,罪在我們的學力不夠 。”
寒鑑(寒鉴) , ◆1.寒光閃爍的鏡子 。○[宋][歐陽修]《西齋手植菊花過節始開偶書奉聖俞》詩:“豈知寒鑑中,兩鬢甚秋草 。”○[宋][黃庭堅]《以及邢惇夫秋懷》之三:“明月本無心 , 誰令作寒鑑 。”◆2.比喻清彻閃光的水面 。○[宋][歐陽修]《送胡學士知湖州》詩:“[桥d]水精宮 , 樓閣在寒鑑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序》:“池上有亭,形類畫舫曰[石帆]者,予暇日與客坐其中,竹樹颯然,池水清彻,可見毛髮 , 游鯈浮沈 , 往來於寒鑑当中,顧而樂之 。”
龜鑑(\\龟鉴),◆亦作“龜鑒” 。◆比喻可供人對照學習的榜樣或引以為戒的教訓 。鑑,鏡子 。○《周書?皇后傳序》:“至於邪僻既進 , 法度莫修,冶容迷其主心,私謁蠹其朝政,則風化凌替,而宗社不守矣 。夫然者 , 豈非皇王之龜鑑與?”○《元典章?戶部五?父母未葬不得分財析居》:“蓋聞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斯前代之格,抑亦今人之龜鑒也 。”○《明史?謝鐸傳》:“﹝[謝鐸]﹞上言《綱目》一書,帝王龜鑑 。”○[清][俏謭騗《雜說》:“吾雖雅不欲援古人之理想,以闌入本日之理想,然持此意以讀《水滸傳》 , 則謂《水滸傳》為本日官吏之龜鑑也亦宜 。”⒁姟褒旂R” 。
高鑑(\\高鉴),◆見“高鑒” 。
綱鑑(纲鉴) , ◆[明][清]人采取[朱熹]《通鑒綱目》體例編寫通史 , 於“綱目”、“通鑒”各摘一字 , 稱為綱鑒 。如[明][王世貞]《綱鑒會纂》、[袁黃]《袁了凡綱鑒》 , [清][浅藱郵《綱鑒易知錄》等 。○[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錄?諭天下讀書士子》:“惟喜讀古文綱鑑,每一得有忠真節義之句,便念念不忘,究不解所謂文法也 。”
風鑑(\\风鉴) , ◆見“風鑒” 。
丰鑑(丰鉴),◆猶賞識 。○[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三?。骸按蜻@廝自獎自誇自丰鑑 。”
冰鑑(冰鉴),◆1.古代器物名,置冰於其中,以冷藏食物 。○《周禮?天官?凌人》:“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 , 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 。祭祀共冰鑑,賓客共冰 。”○[鄭玄]注:“鑑如甀 , 大口,以盛冰,置食物於中 , 以禦溫氣 。”○[宋][蘇軾]《元祐三年端五貼子詞?皇太后閣》之三:“水殿開冰鑑,瓊漿凍玉壺 。”○《宋史?禮志三》:“常祭,地祇、配位各用冰鑑一 。今親祀,盛暑,請增正配及從祀位冰鑑四十一 。”◆2.鏡子 。○[唐][席豫]《奉以及敕賜公主鏡》詩:“色與皇明散,光隨聖澤來;妍蚩冰鑑裏,從此媿非才 。”○[宋][司馬光]《⒄??C枪?n詩》:“驊騮寧受縶,冰鑑不棲塵 。”◆3.指月亮 。○[唐][元稹]《月》詩:“絳河冰鑑朗 , 黃道玉輪巍 。”◆4.比喻明察 。○[南朝][梁][江淹]《為蕭公謝開府辟召表》:“臣謬贊國機,職宜冰鑒 。”○[宋][秦觀]《代賀運使啟》:“持綱憲府,風聲豈畏於悍彊;贊治天官,冰鑑無私於微眇 。”○[明][唐順之]《謝歐陽石江巡撫》:“其或馳驅於世 , 則庶以罄葵藿之心;縱使委棄於時,則永以堅溝壑之素 。期少礪頑鈍之器,庶不貽冰鑑之差而已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至公堂》:“﹝[高宗]﹞又御題七律四首,結句云:‘寄語[至公堂]裏客,莫將冰鑑負初心 。’”◆5.引伸為借鑒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上:“作者用一致之思 , 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故《關雎》,興也;[康王]晏朝,而即為冰鑑 。”◆6.相面 。○[明][王錂]《春蕪記?訪友》:“[宋兄],小弟近日頗集冰鑑之術 。看你氣格清標,體貌閒麗 。將來必定遠到,只是目下尚未偶哩 。”○[明][汪廷訥]《种玉記?奇術》:“非我操冰鑑,誰知骨相奇 。”
寶鑑(宝鉴),◆寶鏡 。鏡子的美稱,亦以喻月亮 。经常使用作書名,取可以借鑒之意 。如[唐][衛嵩]有《醫門寶鑒》三卷,[元][夏文彥]有《圖繪寶鑒》五卷 。○《新唐書?張九齡傳》:“千秋節,公、王並獻寶鑑 。”○[宋][劉過]《蝶戀花?贈張守寵姬》詞:“寶鑑年來微有暈 。懶照容華,人遠天涯近 。”○[明][謝讜]《四喜記?佳期重會》:“湘簾高捲,遙看寶鑑空懸 。暗想當年奇遇,美景仍然 。”○《紅樓夢》第十二回:“﹝[賈瑞]﹞拿起那寶鑑來,向反面一照,只見一個骷髏兒立在里面 。”
半鑑,◆半部《通鉴节要》 。鉴,指元朝国子学作为教科书的《通鉴节要》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俺們都是讀半鑑書的秀才,不比那夥光棍 。”
【监「鑑」095】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监「鑑」095”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监理是做什么的
- 在线监测烟气排放标准是多少 hj76-2017是什么标准?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官网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为什么每年都招人?
- 「咨询摘录」孩子害怕陌生环境,怎么办?
- ?芭蕾舞演员的标准身材要求「芭蕾舞演员的标准身材要求」
- 「最美检察官」杨成武:勇毅铸就无畏剑 肝胆书写忠诚篇
- ?为什么都要当演员「我就是演员那么刻薄为什么那么多演员还要上」
- ?头皮发麻 心脏「头皮发麻不能大意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信号」
- 「急救小常识」发生交通事故后怎么处理?现场怎么进行救治才能避免更大伤残?
- 真正的实时监控视频分析,人工智能和视频监控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