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兹奖得主、英国数学家阿提亚兹曾联合物理学家和脑神经科学家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学习心得,写过一篇在全球科学界影响力排名前1%的论文,研究的就是数学与美的关系 。
所谓的最美公式、最美数学、最美方程,就是论文的测试工具 。
他们研究后发现 , 数学家在面对这些方程时,他们大脑中的活跃区域仍是情绪大脑,这意味着数学和音乐等艺术带给人的感受均由同一脑区所控制 。
这些研究证明人对美的内在感受就是快乐和奖赏的感觉,这和对象是数学、物理学、美术,还是音乐无关 。
如果一定要对美下定义,我们可以说当某物的颜色、外形、比例或是形式吸引或取悦我们时,我们就会觉得它美 。
审美是人的本能
美感是人类很重要的经验,早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存在:就连人类最古老的石器也被打造成对称的形状 。
研究人员不断在寻找答案:为什么人类的祖先要花时间美化工具?从功利角度看,这么做毫无意义,早期人类美化工具似乎单纯只跟喜好有关 。
撇开个人或时代的品味不谈,一些审美标准始终不变:黄金比例、对称图形和碎形图案都出现在古今中外的建筑和艺术品当中 。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美感似乎有与生俱来的共识 。
祥云图案 图片图源:觅知网
举例来说,碎形图案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例如浪花、云彩,正确辨别和评估这些事物和现象曾是生死攸关的技能,这片水域能安全通过吗?这个形状的云彩代表大雨将至吗?
这些事物能帮助我们存活并激发脑中的奖励中心,产生愉悦感,也就让我们有了“美”的感受,数百万年的进化史让这些深深地刻印在了我们的基因记忆当中 。
爱因斯坦曾经论述过科学探索的起始动机问题 。爱因斯坦把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分为三类:
爱因斯坦认为 , 科学的真正动因是对自然界永恒和谐美的热爱和追求 。法国物理学家彭加勒在《科学与方法》一书中也曾讲到:
“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它有用处,他研究它是因为他喜欢它,他之所以喜欢它 , 是因为它是美的 。”
追求美是人类的本能 。
一项研究针对医院病患在两间不同病房中的康复情况进行调查,其中一间病房又旧又丑,另一间则是最新整修好的 。
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住在新病房的病患需要的止痛药量较少,而且比在旧病房的病患平均早两天出院,较美的环境让他们感到身体较好 。
“幸福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除了身体状况、家庭和谐这些要素之外 , 一个人认为他所在的城市有多美丽,也会影响他的幸福感,环境美不美的重要性,甚至比清洁度和安全度还要重要 。
美绝不只是事物的无用附加价值 , 它对我们的身心而言都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
被忽视的美学教育
追求美是我们的本能,还能让我们身心愉悦,可是为什么我们身边的东西越来越不美了?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美术、音乐老师总是“临时有事”,语数英的老师只能“被迫无奈”加上一节课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注重实际”的家长们也认为这些艺术学习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都是虚的 , 只有实打实的成绩才是老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的 。
教育教学中注重分数 , 忽视文化,尤其是艺术的教育影响了学生对美的追求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调查数据,2017年中国人均博物馆参观次数不足1次 。相比于博物馆,家长们似乎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课后辅导班 。
缺少美学的教育让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审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美” 。当看到那些毫无美感甚至丑陋的招牌、建筑的时候 , 可怕的不是它们已经存在了,而是很多人认为这无所谓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学习心得,甚至认为这些是美的 。
长期浸润在不美的环境下 , 影响了我们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追求 。所谓“审美”,作为主体的人须先有“审”的自觉意识,而后才能感知、吸收作为客体的“美” , 不追求美便不会有美 。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 。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
这是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面对肥美的草地 , “看花”是一种自由的、向往美的精神 。
民国时期街头的广告牌
美学是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在基本生理需求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会产生美的精神需求 , 继而发现美、创造美 。
教育本身应当也是超越功利的精神需要,一旦教育变成实现物质功利的工具,对社会和人的长远发展都将是巨大的损害 。
审美能力让人在智能时代更有竞争力
美学家张世英说:
“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
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 和Carl Frey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个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 。
人事、客服、政府职员、会计、银行职员等职业未来被淘汰率都高于89%,工人 , 以及瓦匠、园丁、清洁工、司机、木匠、水管工等第一、第二产业工作80%-60%,而艺术家、音乐家的被淘汰预期概率都低于5% 。
“审美”是人所特有的,与清晰的逻辑观念不同,审美这种感性的感受有些难以形容,但越是在充斥着机器的智能时代,人的个性就越显得可贵 。
人工智能将来也许可以模仿过去任何一个名家大师的风格“创作”,却没法创造一个新的风格,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人依靠的是自己美的感觉并进行创作,而人工智能依靠的是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
审美是一种历史积淀,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表现;同样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的体现 。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 , 决定了他未来的竞争力水平 。
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 , 更是“人”与“机器”竞争的重要砝码 。
结语
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如今非常善于利用视觉来评估周遭环境,即使我们可能对此并无意识,但美感这项特质对我们依旧影响深远 。“美”为讯息赋予了更多意义 , 以满足我们对物质条件以外的精神需求 。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已经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 。”
【“今天中国的文盲已经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我们用了几十年的基础教育让文盲逐渐消失,我们要用多久才能让美盲也逐渐消失呢?
本文为京领原创出品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 家长的误解造成“问题”孩子频频出现
-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独立生存能力”!
- 7-8月份广东穷游最佳地方?
- 9月旅游免费景区?
- 兵马俑出来怎么去骊山?
- 回眸中国围棋:1997年 跃马扬鞭的“七小龙”
- 闲谈如何理解万物互联,从腾讯、阿里、小米、华为的“互联”谈起
- 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AI和IoT碰撞出新火花
- ?长城有多长
- 看诊心理障碍人数不断增加,人们正在慢慢抛下“病耻感”